陳恩維,男,湖南汨羅人,教授。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雲山傑出學者、比較文化方向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嶺南文學與文化研究,近年來開始緻力于明清中西文學交流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省部級項目5項。已出版專著8種,發表中英文論文120餘篇,其中A&HCI和CSSCI刊物60餘篇。成果曾獲廣東省優秀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
學術兼職: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海外漢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文學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汨羅市求索智庫研究會常務理事等。

一、主持項目
1.近代傳教士中文報刊的文體發生與文體形态,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在研;
2.南園五先生與明初嶺南詩派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16;
3.嶺南詩歌文獻整理及詩派研究15ZDB076,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負責人),2015.11,結項;
4.西庵集校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2020年;
5.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生産性保護實踐及其績效評價研究10YJCZH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10年,結項;
6.西庵集整理點校,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全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結題;
7.近代傳教士中文報刊文體研究GD14CZW02,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2014,在研。
8.南園前五先生研究07DT02,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2007,結題。
9.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模式研究,廣東省教育廳學科建設一般項目, 結項。
10.佛山行通濟民俗的曆史文化内涵與當代傳播研究,佛山市社科聯,結項。
11.編制《佛山市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佛山市文廣新局委托項目,2015年,結項。
12.佛山龍舟文化普查,佛山市文廣新局委托項目,2014年,結項。
13.佛山本土廉潔文化研究,佛山市紀委委托項目, 2014年結項
二、獲獎
1.論文《空間、記憶與地域詩學傳承——以廣州南園和嶺南詩歌的互動為例》,(《文學遺産》,2019-05-15,獲廣東省第九屆(2018-2020)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論著《梁廷枏評傳》,2009年獲佛山市哲學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三、論著
1.譯著(第一作者),《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史料輯譯》,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2.獨著 《南園五先生》,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3.獨著《文學地理學視野下的明初嶺南詩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4.獨著《地方社會、城市記憶與非遺傳承:佛山“行通濟”民俗及其變遷》,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5.獨著《嶺南詩宗孫蕡》,獨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獨著《梁廷枏評傳》,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獨著《模拟與漢魏六朝文學嬗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8.合著(第一作者)《佛山家訓》,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四、代表性論文(公開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CSSCI論文60餘篇)
Karl F. A. Gützlaff (1803–51) and Western Biographies Entering Modern China,Sino-Christian Studies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 no. 32 (2021): 7–32。(A&HCI)
《耶稣會士羅明堅與晚明中西文學的首次邂逅》,《文學遺産》2022年第1期;
傳統論說文的現代性起點——以《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所載論說文為中心的考察,文學遺産,2017-11-15;中國文學年鑒2018,論點摘編
漢拉雙語《千字文》手稿及其跨文化意義. 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3, 52 (04): 42-48.
故事啟蒙:晚明西方寓言首譯與中西故事文類互鑒. 民族藝術, 2023, (03): 54-66.
發現與重估:來華耶稣會士羅明堅研究平議. 國際漢學, 2022, (04): 32-42+199.
唐代漢文景教文獻的文體形态 ,世界宗教文化,2022年第4期;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文體與撰述方式, 古典文學知識, 2022, (06): 55-60.
李贽、利瑪窦的交友與晚明中西友道互鑒. 東南學術, 2022, (05): 236-245.
《以漢話闡發文藝:<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文學實踐》,《澳門理工學院學報》,0874-1824,2020-09-15;
16-18世紀中華典籍外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 35 (04): 51-58.
世界-中國場域中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 ,《漢學研究》,2023-06-30
羅明堅的漢語學習與中國蒙學, 《文化研究》(澳門),2023-11-15
郭實獵與中國近代傳記文體轉型,基督宗教研究,2020-12-31 ;
“近代文學與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學術研讨會暨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召開,文學遺産,2023-07-15
“國際漢學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學術研讨會暨口述史工作坊綜述 ,國際漢學,2020-06-20;
空間、記憶與地域詩學傳承——以廣州南園和嶺南詩歌的互動為例,文學遺産,2019-05-15,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曲江流風”:明清嶺南地域詩學傳統的構建及其意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20
地方性知識與非遺的整體性保護——基于廣東勒流“扒龍舟”的考察,民族藝術2020-05-15;
模拟與漢魏六朝文論, 文藝理論研究,2008,(4).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論點摘編。
“走百病”民俗的淵源與流變,民俗研究, 2017-03-15 ;
記憶之場與地方認同——以佛山“通濟橋”為例,民族藝術,2018-04-03;
從異物到鄉邦:明代以前的嶺南書寫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17-05-20
文化場域中的地方書寫與地域詩派——以南園五先生的嶺南書寫為例,社會科學戰線,2018-12-0;
“似詩”與“自尋出路”——明末清初海雲詩僧的詩學理論及其對詩禅理論的發展,中國文學研究,2016-01-30;
佛山“行通濟”民俗的傳統儀式與文化内涵,文化遺産,2018-03-20;
創新、批評與傳播:古代拟作的詩學功能. 學術交流,2010,(12).
地域文人集群與地域詩歌流派的形成——以嶺南詩派為例,學術研究,2012年第2期;
梁廷枏《海國四說》及其域外史地研究. 史學史研究,2007,(3).人大複印資料《曆史學》2007年第11期全文轉載;
梁廷枏《粵海關志》及其海關史研究. 史學史研究,2009,(3).《文史知識》,2009,(11).論點摘編;
論曹植的拟賦及其創作曆程.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創作、批評與傳播——論建安同題共作的三重功能,中國文學研究,2004,(4).
論模拟與南朝宮體詩人的新變策略. 學術探索,2009,(5);
漢代模拟辭賦的文體意義,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論模拟與永明文學新變,甯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論模拟與文學史演進——以漢魏六朝文學為例. 中國文學研究,2008,(2).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8期全文轉載;
論漢代反複古文學思想的邏輯進程.内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6);
傅玄拟作與魏晉之際文學變遷. 甯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梁廷枏與地方海防通史《廣東海防彙覽》,中國地方志,2010,(10);
南園五先生結社考論, 廣東社會科學,2010,(3);
元末明初南園五先生生卒年考補證,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5);
論古代戲劇評點的理論品格——以吳儀一的戲曲評點為例. 戲劇文學,2008,(9);
孫蕡文輯佚,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第4期;
梁廷枬“小四夢”:戲劇王國裡的尋夢之旅. 四川戲劇,2007,(3);
陳恩維,趙義山. 古代小說中詩詞曲賦研究綜論. 明清小說研究,2008,(3);
生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佛山為例,《文化遺産》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