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太阳概況 > 師資隊伍 > 中國文化系 > 正文 中國文化系

曹勝高

發布時間 : 2022-11-14 點擊量:


曹勝高(1973—),男,漢族,河南洛陽人,文學博士。200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曾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陝西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台灣實踐大學客座教授、馬來亞大學客座教授。2008年任博士生導師,2011年任博士生合作導師。2012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入選吉林省首批學科領軍教授、吉林省第三批創新拔尖人才,2014年入選陝西省高校人文英才支持計劃;2014年入選陝西省特聘專家;2019年陝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任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屈原學會理事;樂府學會常務理事;賦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國學研究會副主席。現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授,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

聯系方式:caoshenggao@sina.com

 

 

一、主持項目

2006-2009,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漢賦與兩漢史料比較研究”(06JC75011-44001)。

2008-2011,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曆代社會轉型、文化整合與文學變革研究”(08CZW011), 結項優秀。

2012-2016,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國家建構與兩漢文學格局的形成”(12YJC751005)。

2012-2015,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秦漢國家建構與中國文學格局之初成”(12BZW059)。結項優秀。

2013-2016,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樂經與中國文論的建構”(NCET-12-0821)。

2017-202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一般項目“樂經形态研究”(17YJZH005)。

2017-2022,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建構、價值形成與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

2020-,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重點項目“土地祭祀與早期中國樂歌的生成”(20FZWA010)。

 

四、主要著作

1)專著

《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初版,2017年第二版。

《中國文學的代際》,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中國的修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修訂版。

《秦漢文學格局之形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縱橫心法:鬼谷子的權謀與韬略》,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通識中國兵法》,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讀懂古典詩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9年版。

《國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文化的格調》,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

2)合著

《六韬鬼谷子譯注》,中華書局,2007年版。

《圖說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漢樂府全集》,崇文書局,2018年版。

3)主編教材

《漢賦與漢代文明》,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國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初中國學讀本》(1-3),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初級國學讀本》(1-6),華文出版社,2017年版。

《國學》(1-6),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4)主編叢書

古代中國研究叢書(已出七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通識中國叢書(已出三種),陝西人民出版社,2019-

幻想中國叢書(已出五種),陝西人民出版社,2022-

五、主要論文

《鬻子考索》,《文學遺産》,2000年第2期。

《論古典詩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齊魯學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2年第3期轉載)。

《論〈古詩十九首〉的渾雅之美》,《蘭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東漢遷都之争與京都賦的創作》,《國學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賦法流播與漢魏文人詩的興起》,《中國詩歌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2005年版。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叙述特質》,《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4期。

《文明的總結與文明史的書寫》,《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 1 期轉載。 )

《雲中君為歲星考》,《民族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

《論先秦天人意識的形成及其演進》,《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美術觀察》2008年第3期論點摘編。)

《論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響》,《學術研究》,2007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6期轉載)。

《論漢晉間詩緣事說的形成與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湘君湘夫人的神格與原型》,《國學研究》第二十一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論宋詞的俗化》,《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由先秦情志說論“詩言志”之本義》,《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

《會昌排佛前後僧俗關系的變化與文學之轉變》,《濟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治道之反思》,《江海學刊》,2009年第5期。(《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1022日摘編、《新遠見》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兩漢玄學思潮的積澱》,《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 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0年第2期。

《性情論之變遷與“詩緣情”的形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中晚唐教坊制度變革與曲子詞的興起》,《中國詩歌研究》第七輯,中華書局,2010年版。

《角色、腳色離合與戲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戲劇》,2011年第2期。

《師心論與唐音說的理論演進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轉載。

《文化自覺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1期。

《陶淵明與東晉玄學之新變》,《中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1期。

《文化家國與元明詩文之演進》,《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理感說與中古詩學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年第3期轉載。

《社會認知與明清小說的理論轉關》,《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4期。

《由聘禮儀程論季劄觀樂的性質》,《黃鐘》,2013年第2期。

《義政說的學理建構與學說指向》,《古代文明》,20133期。

《心源論與中國文藝美學的本原建構》,《哲學與文化》(A&HCI),2013年第3期。

《試論< >本的編訂與形成》,《國學研究》第3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2月版。

《義兵論與秦漢軍争的合法性闡釋》,《古代文明》,2014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4年第3期摘編。

《兩漢道義觀的學理形成》,《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

《論漢魏樂府詩的文人化路徑》,《樂府學》第十一輯,20156月。

《帝道的學理建構與學說形成》,《哲學動态》,2015年第9期。

《由音聲關系論鄭聲鄭音的認知形成》,《民族藝術》,2016年第2期。

《鴻都門學的文化功能與曆史誤讀》,《華中學術》,2016年第3期。

《君子制義與兩漢士人的政治際遇》,《古代文明》,2016年第2期。

《“公天下”與兩漢士人的國家認知》,《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周秦文學認知與“文學”的概念生成》,《深圳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2期全文轉載。

《想象世界與中國文學空間的早期建構》,《中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5期。《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3期轉載。

《天下共治與兩漢政論的直言》,《西南大學學報》,2017年第1期。

< 鸱鸮>與“武丁璞周”“實始翦商”史事考》,《文學遺産》,2017年第2期。

《陰陽刑德與秦漢秩序認知的形成》,《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

《“學樂辨風”的運行機制與學理闡釋》,《深圳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國家建構與秦漢文學格局的初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8.8

《歌哭之辭的形成機制及其理論闡釋》,《樂府學》第十六輯,201712月。

《軍社之祀與<詩經>軍征之詩的生成語境》,《四川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8年第7期轉載。

《秦漢國家建構與中國文學格局的奠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2.6

《社祀用樂與<豳風·七月>的形成機制》,《勵耘學刊》,2018年第2期。

《“風土之音”的形成機制與學理闡釋》,《民族藝術》,2018年第3期。

《盛樂舞雩與孔子“風乎舞雩”之本義》,《經學研究》,2018年第2期。

《社祀與邦風婚嗣之歌的生成語境》,《樂府學》,2018年第2期。

<豳風>所見“周公之東”史迹考》,《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五期,2018年。

《陰訟于社與<詩經>婚怨之歌的生成機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研究》2019年第7期轉載;《文學研究文摘》2019年第4期轉摘。

《從覽物之情說開去》,《光明日報·文學遺産》,2019.2.11。《學習活頁》文選2019.2.16轉載。

《西漢“文學”職務的設定與文學群體的生成》,《國學研究》第四十一卷,2019.4

<山鬼>“祈雨于山川”考》,《中國文學研究》,2020年第1期。

《去君去國之禮與<詩經>相關歌詞的作成》,《廣東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0年第9期轉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課程體系的建構》,《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2期。

《“<>亡然後<春秋>作”的學理通變》,《古代文明》,2020年第2期。

《詩樂疏離與<蟋蟀>文本闡釋的開放性》,《深圳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山川之祀與《詩經》相關樂歌的作成》,《四川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課程體系的建構》,《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9期。

<天問>“徹彼岐社”與文王事殷史述考》,《人文中國學報》第三十期,2020年版。

《古代會展什麼樣》,《人民論壇》,2020年第36期。

《樂之九變與九德之歌的生成機制》,《民族藝術》,2021年第1期。

《封土于社與大合祀的祭義》,《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曆史學文摘》2021年第2期轉載;

《七祀與<大司命><少司命>的祭義》,《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2期。

《古代宵禁的緣由及變通》,《人民論壇》,2021年第7期。

《古人應對焦慮的智慧》,《人民論壇》,2021年第14期。

《屈原“遠逝以自疏”的曆史語境及其文本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5期。

巫祝傳統、曆史傳統與屈原死國的觀念形成》,《廣東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采詩觀風:古代中國的樂政與樂治》,《人民論壇》,2022年第37期。

六、主要獲獎

2000年蘭州大學世川良一青年教育基金一等獎。

2003年度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

2006年《漢賦與漢代制度》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吉林省社會科學第二次優秀成果獎。

2012年《國學通論》獲吉林省優秀教材一等獎。

2013年《圖說儒家文化》,獲吉林省優秀社科普及作品獎,全國優秀社科普及作品獎。

2013年《師心論與唐音說的理論演進》,獲吉林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6年《秦漢文學格局之形成》,陝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十年堅守:創新高校漢字書寫與經典誦讀教學體系,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2017年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

“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實施路徑的探索實踐”,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十年堅守:創新高校漢字書寫與經典誦讀教學體系,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君子教育在高中德育中的實踐,陝西省第十一屆基礎教育成果獎一等獎,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