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各國漢學史研究——國際漢學大會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研讨會

發布時間 : 2019-11-10 點擊量:

本網訊 9日下午2點,各位嘉賓陸續到達分會場第三教學樓318室,進行各國漢學家、漢學史主題會議。

本次會議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分組讨論由我校盧銘君老師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彭萍老師評議,華東師範大學吳原元老師、北京語言大學《漢學研究》編輯部陳皛老師、山西師範大學高超老師、揚州大學朱怡雯老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劉麗麗老師、四川外國語大學王曉萌老師先後發表報告。第二階段分組讨論由我校陳開舉老師主持,陝西師範大學高超老師評議,江西師範大學張汨老師、我校盧銘君老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王毓紅老師、西南大學唐雪老師、西南交通大學張粲老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彭萍老師、我校王秋萍老師先後發表報告。

首先,吳原元老師簡潔地介紹了自己的論文《民國時期留居美國的中國史家與美國漢學再思考》。介紹完畢後,吳原元老師針對當代漢學傳播問題——如何把中國學術推向國際并建設中國的話語體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吳原元老師介紹論文


接着,陳皛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論文《芮樂偉·韓森與中國古代史研究》,通過分析芮樂偉·韓森對南宋時期百姓信仰問題的研究變化,得出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漢學曆史面貌的追尋是一個動态過程的結論。

陳皛老師分享自己的論文


其後,高超老師帶來《從比較視野看宇文所安的杜甫詩歌英譯》的報告對比了宇文所安和其他三位翻譯家翻譯的杜甫的《登嶽陽樓》中的韻律、對仗、格式、意韻的差異,提出詩歌翻譯應做到不刻意追求押韻,而要努力做到意韻和對仗工整形式之間的平衡。


高超老師帶來報告


朱怡雯老師追溯師門傳承,從自己在美國訪學期間受到的啟發,寫就了《漢學家傅漢思樂府詩研究中的點線面》緻敬和追憶傅漢思。在講述過程中,朱怡雯老師以傅漢思對《孔雀東南飛》和蔡琰及其詩歌的的研究為例,提出傅漢思對樂府詩的研究是建立在對各種詩的選本的細緻地閱讀、比較、思考上,注重對文本證據真實性的考察,将地理、曆史和詩歌研究想結合,以能将研究精準、直觀、易懂地呈現給讀者。

朱怡雯老師分享觀點


劉麗麗老師作了《美國漢學家海陶玮的“陶淵明”後花園》的報告,從海陶玮個人介紹、海陶玮的“陶淵明”後花園、台灣學者林文月的研究和總結四個方面分析了海陶玮對中國漢學的研究和接受。在講述海陶玮的“陶淵明”後花園這一闆塊時,劉麗麗老師輔以自己在美國訪學期間拜訪海陶玮故居的經曆和拍攝的圖片進行細緻地講解。

劉麗麗老師細緻講解


最後,王曉萌老師帶來名為《梁代文壇“三派”說再探》的報告,從考據的角度對前人的觀點作出回應,認為前人對兩代文學的探究沒有符合中國梁代文學實記,并認為美國漢學界提出的質疑對中國學界反思自己固有的體制非常有幫助的同時亦因缺乏足夠的漢學功底而與曆史實際有所偏差。

評議人彭萍老師認真聆聽了各位報告人的發言,在切實中肯地評價各位報告人的論文的同時,亦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翻譯,延伸提出富有創意性的見解,在座嘉賓頻頻點頭認同。

彭萍老師評價各位報告人的論文


休息期間,嘉賓仍在回味剛才各位報告人的精彩發言,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繼續讨論。短暫休息後,第二階段分組讨論開始。


首先,由張汨老師分享自己的論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困境與選擇——漢學家、翻譯家藍詩玲訪談錄》,主要從藍詩玲對翻譯作品的選擇、翻譯模式、翻譯策略、出版發行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張汨老師分享論文


随後,嶽曼曼老師發表了題為《宇文所安的中國古典文學編譯研究》的報告。嶽曼曼認為研究國外漢學家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編譯有利于打破中國古典文學意蘊與意境的傳播中固有的視角,因此選取了漢學家宇文所安作為例子,從漢學家宇文所安的養成和宇文所安在中國古典文學獨樹一幟的研究成果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最後總結得出宇文所安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翻譯亦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增進了西方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同的結論。

嶽曼曼老師發表報告


盧銘君老師發表了題為《從海關洋員到漢學家——德國人穆麟德的漢學之路及其漢學思想》的報告。介紹完穆麟德的人生和學術經曆後,盧銘君老師引用其漢學著述,對其漢學思想進行梳理,發現穆麟德的漢學研究中長短處并存。盧銘君老師還概括歸納了穆麟德對提高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和中國文學教材的功績,獲得高超老師的充分肯定。

盧銘君老師發表報告


王毓紅老師在做《美國漢學之于比較文學的意義》的報告時,以自己研究時發現的問題為導向,選取了宇文所安為代表的美國漢學界研究《文心雕龍》較為重要的研究者,通過分析他們的研究,發現恰恰是美國漢學家實踐了美國比較文學的理論。該發現引起與會老師的思考,完成報告後,其他老師向王毓紅老師進一步探讨該發現。

王毓紅老師發表報告并與其他老師深入讨論


其後,唐雪老師就自己對德語世界的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文獻梳理,發表了名為《德語世界的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報告,引用德國衆多知名漢學家及其著作,講述了德國的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波折發展過程,涉及戰争對研究的影響和向其他國家學習借鑒的過程。

唐雪老師發表報告


張粲老師彙報了名為《法國漢學家儒蓮與<太上感應篇>》的報告,先後介紹了儒蓮的漢學研究經曆和成就、《太上感應篇》和儒蓮的翻譯等内容,總結了儒蓮翻譯的《太上感應篇》的優點,即譯著規模和質量超越前人、對道教持客觀态度,體現其中國文化的尊重。

張粲老師進行彙報


彭萍老師帶來論文《多系統論視角下的典籍研究》,與在座老師分享自己的觀點。彭萍老師認為多系統論不僅對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典籍翻譯具有指導意義,比如在文本的選譯、典籍翻譯的譯者選擇、翻譯策略這三個方面,都需要借助多系統論去分析探究。

彭萍老師分享自己的觀點


最後,王秋萍老師帶來《晚清來華傳教士與甲骨文的海外傳播研究》報告。王秋萍老師選取了方法斂作為研究甲骨文的傳教士的代表,從甲骨文的辨僞和著錄、甲骨文的字形、甲骨文相關的文化研究分析了方法斂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就。在最後總結的環節,王秋萍老師表達了自己對方法斂這批真正重視甲骨文研究的傳教士的尊重和肯定。

王秋萍老師帶來報告


高超老師和陳開舉老師在各位報告人報告完畢後相繼提出自己的評價和問題,推動各個論題向更深處探讨。與會老師們充分參加讨論,各抒己見。學術觀點的分享,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位老師收獲滿滿。

至此,本次會議圓滿結束。


文字|鄧飄怡

圖片|萬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