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國際學術研讨會成果報告 ——國際漢學大會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研讨會

發布時間 : 2019-11-11 點擊量:

本網訊  11月10日上午8:30至10:00在圖書館負一樓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對國際漢學研究成果的彙報。出席本次研讨會的有西南交通大學李成堅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閻純德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孫會軍老師,浙江大學丁光老師,四川外國語大學王曉萌老師,西南交通大學徐臻和王鵬飛兩位老師,我校國際漢學中心主任陳恩維教授,我院李斌院長,副秘書長郭景紅。

主持人宣布開始


大會第一項進程,由閻純德教授和孫會君教授發表自己對漢學研究的看法。閻純德教授發言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從傳統漢學到新漢學。他先介紹了何為漢學(sinology),又闡述外國的中國研究者有不少都不是漢學家,他們沒有學術理念,是純粹的研究中國政治的人,他們所研究的漢學被稱為“政治漢學”。同時,閻純德教授着重強調傳教士對漢學的催生及發展的重要作用,并舉出了《中國印度見聞錄》,《東方見聞錄》都促進了“西學東漸”,“中學西傳”的例子。最後,閻教授以美國漢學與美國中國學,日本漢學與越南漢學為例分析了各國漢學,中國學的異同及中國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閻純德教授指出,自21世紀以來,漢學的内容與方式出現兩種方向特征,以美國為例:美國漢學如今提倡“以現在為中心,以實用為原則。”同時闡明歐洲乃至全世界對漢學的研究趨勢都是從傳統到現在,而這種轉變無疑是“文化上有益無害的轉基因”。最後,閻教授追根溯源,說明漢學的發展與經濟政治都分不開,自傳統到現代,涉及到文學,語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

閻純德教授發言


接下來由孫會軍教授展示論文分享,孫教授着重根據權威研究團隊提供的統計數據,對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間錄入歐美三大英文圖書采購系統的現當代中國文學的英譯何出版情況進行考察。孫會軍教授分别介紹了數據來源,英譯情況及總體趨勢,現當代文學英譯作品的主要出版地和出版社。最後分别羅列了接受度最高的作品,并對其上榜的原因作出分析與詳細解說。

孫會軍教授講話


第二項大會議程,由四個小組分别展示小組讨論成果。

首先是第四小組,由王鵬飛老師展示他們小組的讨論成果,第四小組主要研究《紅樓夢》、日本漢學教育、漢語與日本漢學等。研讨現場氣氛熱烈,不時有精彩的提問與答辯,觀點鮮明,邏輯嚴謹。

第四小組展示


接下來是第一小組,由丁光老師分享他們所得出的結論,分為五個方面:一.明清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二、傳教士對中國詩歌的啟示。三、中國典籍的翻譯。四、城市形象與中國傳播。五、漢學家在漢學研究中因性格差異所導緻的分析差異。最後總結自己小組的特點為:多語種,多文化,選題龐大,視角寬宏。

第一小組展示


第二小組的成果由王曉萌老師分享。王曉萌老師從數據入手,各國漢學家和漢學者的研究論文中,9篇為美國漢學,2篇德國漢學,英法漢學各1篇。這表明如今我們所指外國漢學通常是美國漢學,他們發現美國漢學借用的中國漢學中隻涉及闡釋和解讀,很少引用到中國漢學的觀點。


第二小組展示


最後,第三小組的徐臻老師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第三小組的研讨區域國别廣泛,涵蓋英日俄等國的文化研究,涉獵頗多,主要涉及中國古典詩歌、中國古典小說對世界漢學的影響,同時分别介紹了十位老師所研究的論文。

第三小組展示


大會最後一個議程,由陳恩維教授主持閉幕式,副秘書長郭景紅進行工作彙報,李成堅老師講解2020年會議安排。

陳恩維教授講話


副秘書長郭景紅總結



李成堅老師展望會議未來


最後,由張西平教授發言,張西平教授指出中國知識形态發生了極大變化,中國文化的叙述應更多站在世界的角度。張西平教授借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說如今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光今日之中國,乃世界之中國;而更應今日中國之學術,乃世界之學術。”而這一切,需要我們老師,學者及更多青年去努力創造。

張西平教授發言


張西平教授頒發證書


李斌院長對本次會議進行總結,并表示本次會議讓他受益匪淺,對中國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李斌院長以祝福收尾


至此,本次研讨會圓滿結束!

學院老師與團學工作人員合影

文字 | 蔡宗文

圖片 | 楊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