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明清來華傳教士漢學研究——國際漢學大會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研讨會

發布時間 : 2019-11-10 點擊量:

本網訊 119日下午,以明清來華傳教士漢學研究為主題的國際漢學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學術研讨會于第三教學樓422召開。出席本次會議的學者有甯波工程學院陳小亮老師,鄭州師範學院郭磊老師,浙江大學丁光老師,大連大學蔡華老師,閩江學院雷阿勇老師,南開大學肖音老師,蘇州市職業大學卞浩宇老師,西南民族大學唐桂馨老師,中山大學祝海林老師,溫州大學王紅玫老師,天津外國語大學楊少芳老師,國家圖書館尹漢超老師,我校左岩老師、王思齊老師、杜衛華老師、研究生紀小荷。本次研讨會分為上下兩個半場。

上半場由王毓紅老師主持會議


首先陳小亮老師從利瑪窦的同情策略、龍華民的反對策略和萊布尼茲的綜合策略三個方面來闡釋對明清傳教士對中國思想的诠解。


王思齊老師介紹了《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的地理名詞考,其地理名詞涉及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内容,對相關研究有很大借鑒意義。


郭磊老師的“首位《四書》英譯者—柯大衛生平續考”一文,在運用相關材料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對柯氏40封手稿的整理、歸納以補充其生平、事工,再現英國新教傳教士早期在馬六甲的活動場景及柯氏的中國觀。郭老師的報告,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英國傳教士漢學的早期特點,而且為當下不同文明交往過程中如何對待異質文明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丁光老師對慕阿德與《馬可•波羅行紀》中“行在”的考證進行闡述,認為《馬可•波羅行紀》是西方東方學中最重要的文獻,該書裡有關杭州的描述比其他遊記更加精确和詳細,接着,他講述了慕阿德如何用百科全書式的考證方式重現馬克·波羅筆下的杭州。


蔡華老師在此次報告中提出《初唐詩》英、漢版“目次”副文本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雷阿勇老師通過對翟理斯與理雅各的交往、評斷,及兩者學術之争的介紹,來展示翟理斯其人及其與理雅各的交往考論。


其後,肖音老師帶來“晚明多明我會的術語翻譯”的研究成果分享,他從研究背景開始,講述晚明多明我會傳教士面臨的術語翻譯困難,菲律賓刻本中的術語譯法分析和晚明多明我會術語翻譯的系統性。


上半場的最後,卞浩宇老師以《教務雜志》為例,研究晚清英文史料中的“蘇州形象”,重點介紹蘇州的古城風貌、廟堂塔影、山色風光、曆史人文和民生百态。


上半場報告結束後,祝海林老師進行評議,贊揚各報告對曆史文本進行了深入考證。随後,學者們互相交流,分享各自見解。

評議員在仔細評論


下半場由左岩老師開始。他以1891年的阿連璧《詩經》譯本為根據,點出19世紀《詩經》英譯過程中普遍叙事化的現象,其最大特點是突破《詩經》原有結構,将其改造成線條清晰、結構緊湊、語言流暢的叙述詩。他還介紹了叙述式的結構轉換模式,着重進展和回應兩部分。


唐桂馨老師帶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潮與中國明清小說的傳播”,中國明清小說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啟蒙思想提供給養,與西方文學、文化合流互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參與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


随後,祝海林老師講述從《論天》到《寰有诠》的嬗變——亞裡士多德宇宙論在明末中國的譯介。他認為《論天》從一部以自然哲學為理性根基的宇宙論作品,到在中國翻譯成為《寰有诠》,明顯注入神學元素,這啟發我們傳播教義與科學的界限不應該過于模糊,否則會嚴重影響到排斥基督教的儒士對于作品的價值判斷,不利于中西文化交流。


王紅玫老師帶來“馬禮遜在《華英字典》中的文化調解之道”。她對《華英字典》的背景、編纂體例及翻譯方法和馬禮遜跨文化調解的策略進行介紹,并認為《華英字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馬禮遜是向英語世界解釋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先驅,他将中國語言和文化帶給了大量的“新讀者”,對中國的語言文化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産生巨大影響。


楊少芳老師以“俄籍漢學家蔔郎特系列漢語教材中的教學理念——以《漢文進階》、《華言拾級》和《虛字指南》為例”為題,從蔔郎特的漢語學與教時期,蔔郎特-配套系列教材、系列教材之漢語觀及教學理念三方面進行講述。


尹漢超老師詳細介紹了國家圖書館中國學文獻收藏及特點,包括收藏的完備性、語種的多樣性、藏書的宏富性、報刊的連續性、文獻的互補性、建設的針對性,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加強館藏文獻調研,揭示開發文獻;加強業界溝通聯系,整合文獻資源;加強學界合作交往,推進文獻研究。


其後,杜衛華老師帶來“《生死疲勞》德譯本中熟語翻譯與中國文化傳播”。他重點舉例介紹轉譯的字譯、意譯、省略的方式,得出在翻譯過程中要綜合使用各種方式的結論。


最後,我校研究生紀小荷從教義問答講到問答體傳教士小說,通過具體的例子來展現教義小說注重問答形式、兒童方面的教育、易于理解等特點,并介紹了問答體的特色:可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邏輯性;具有教育功能;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下半場報告結束後,蔡華老師進行評議,總結出下半場報告的特點:研究選題龐大,研究視角大和論證内容博大。


至此,“明清來華傳教士漢學研究”研讨會圓滿結束。



圖片 | 李丹容

文字 | 李瓊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