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9日下午,以“中國文化典籍在海外的譯介和研究”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讨會于北四教207召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海外漢學研究會會長張西平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徐臻老師,貴州大學李哲老師,河南師範大學韓中華老師,貴州财經大學趙琳老師、羅蘭伊老師,陝西師範大學史凱老師,揚州大學黃道玉同學,内蒙古大學王舒蓉同學,我院李祥老師、吳肖丹老師出席會議。本場會議分兩個階段進行,由韓中華老師主持,史凱老師、孫會軍老師評議。
第一階段分組讨論伊始,徐臻老師闡述了自己的研究主題是“《懷風藻》的山水與道教文化”。日本漢詩集《懷風藻》中關于山水的描寫,抒發了徜徉山水之趣與慕仙向道之志,反映出中國道教文化中原天地自然之美的趣味。徐臻老師提出了在比較文化與文學的視野下關注中日山水詩的交流與比較的觀點。

徐臻老師在闡述自己的研究主題
而李哲老師就《阿詩瑪》在日本的傳播之旅及與中國曆時互動的共時思考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譯本類型的多元化,活态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學術研究的多維化三個方面介紹了其在日的跨界傳播之旅;以開花期,孕育期,豐收期,沉寂期四個時期總結了在日傳播的時代特點;點出中日互動交流主要集中在譯介和研究兩個方面;引出了四點反思,提供了域外傳播和域内傳播,“他者”和“自我”的互動和思考的新角度。

李哲老師正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李祥老師則對在日本廣為流播的林希逸撰《列子鬳齋口義》不同版本和刻分析,尋找日人在翻刻林書時所做改動與取舍,而後結合日本的道家思想接受演變和社會文化現狀,探明林希逸的列子注釋在日本列子接受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其意義。

李祥老師與大家探讨自己觀點
随後做出分享的是吳肖丹老師。她對江戶後期流行的叙事文學所帶來的期待視野,閱讀經驗以及日本文學傳統進行了研究,發現圖像叙事重點偏離文本的主幹、結構松散而更加重視個體的命運,叙事方式更為直接,既有誇大的叙事,同時也有比中國插圖更真實的細節。最後強調了自己的研究重點——“真實抑或全面:《三國演義》浮世繪的叙事”,并列舉桃園三結義,關公刮骨療傷等例子進行論述。

吳肖丹老師的論述
随後做出分享的是吳肖丹老師。她對江戶後期流行的叙事文學所帶來的期待視野,閱讀經驗以及日本文學傳統進行了研究,發現圖像叙事重點偏離文本的主幹、結構松散而更加重視個體的命運,叙事方式更為直接,既有誇大的叙事,同時也有比中國插圖更真實的細節。最後強調了自己的研究重點——“真實抑或全面:《三國演義》浮世繪的叙事”,并列舉桃園三結義,關公刮骨療傷等例子進行論述。

韓中華老師進行發言
五位老師發言完畢後,史凱老師進行了具體而微的點評,提出了“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有不同時代對其的解說、演繹”的見解,與在場的老師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諸位老師在解答史凱老師疑惑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研究深度。
在休息期間,張西平教授進入會場,準備觀看聆聽第二階段分組讨論。

張西平教授出席會場
第二階段的讨論由趙琳老師開始,用李約瑟的“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勾出《道德經》在西班牙語世界的譯介的主題,并把《道德經》在西班牙語世界譯介分成萌芽期、發展期、繁榮期三個時期。從《道德經》西譯的萌芽到繁榮的過程,譯者身份變化,翻譯理念的轉變過程,動态地分析了《道德經》在西班牙語世界的譯介。

趙琳老師進行個人分享
黃道玉同學則以譯介史視角看杜甫在英語世界文學地位的變遷,通過對多本譯本前言部分的研究,探索出多位譯者不是完全獨立,前言會有前人譯本的傳承與延續的結論,從四個方面總結了杜甫在英語世界文學地位的變遷,探索譯介之間跨越時空的合作關系和對杜甫地位的推動作用,為杜甫詩歌的進一步翻譯和傳播提供參考。
而史凱老師通過一首詩引出如何看待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系的問題,以處于北宋中期内外謀求社稷安穩的蘇東坡與晚清中西沖突之時的歐洲傳教士郭實獵相遇展開論述,提出了蘇轼作為政治家的身份而非文學家的新角度。

探讨會場
接着,王舒蓉同學講述“吉托維奇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内容分為三個部分:吉托維奇的文學生涯、吉托維奇中國古典詩歌翻譯情況和吉托維奇的譯詩風格和方法。她憑借由加斯帕羅夫别具一格的“準确性指數”和“随意行指數”标準來評判詩歌拟合程度。“準确性指數”越高,翻譯的詩歌越接近原文;而“随意性指數”越高,翻譯的詩歌越詩意化。

王舒蓉同學的講述
最後一位進行展示的是羅蘭伊老師。她的研究對象是王維。王維在日本、英語、法語世界頗有名氣,在西班牙世界卻很晚才被人知悉,但他以個人魅力征服了西語世界。羅蘭伊老師就王維詩歌在西班牙語世界傳播的濫觞,發展,繁榮三個階段進行了細緻的探索。

羅蘭伊老師
孫老師對五位學者分别做出了“全面曆史性的梳理分析”“零星具體”的認可評價。而張教授則從譯介和研究兩個方面對五位學者的内容進行劃分,并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要寫詩,要成為愛好者,自己填詞,“隻有詩人才能夠研究詩歌”;在翻譯詩歌時,要了解對象國的曆史,包括詩歌史和審美史。最後,史老師就傳教士研究方面向張教授提出問題,張教授從服從國家安排和研究者自身堅持真理實事求是,認真做學問進行解答,相信我們不會回到愚昧的時代。

張西平教授解答史凱老師的疑惑
至此,本次研讨會圓滿結束。
文字 | 葉嘉怡
圖片 | 葉泓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