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海外漢學與比較文學學科建設 ——國際漢學大會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研讨會

發布時間 : 2019-11-10 點擊量:

本網訊 119日上午,我校于北校區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召開“國際漢學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學術研讨會。



嘉賓入場


本次應邀出席的嘉賓有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海外漢學研究會會長、國際漢學主編、北京外國語大學張西平教授,我校黨委副書記刁振強,漢學研究主編閻純德教授,中山大學梅謙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東亞圖書館陳肅館長,Teresa女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車琳教授,北京大學張冰教授,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恩維教授,西方語言文化學院盧銘君教授以及來自國内外七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百多名專家和學者。

開幕式和第一場報告分别由我院院長李斌教授以及陳彥輝處長主持。

陳彥輝處長講話


大會的第一項議程由刁振強老師緻歡迎詞。

刁振強老師代表我校向與會嘉賓學者表示歡迎,同時感謝各位專家學者一直以來對我校學科建設的關心與支持,并向各位嘉賓學者講述我校概況,重點介紹了我校漢學研究中心。刁振強老師期待本次大會和論壇能有更多的碰撞和思考,也希望未來我校能與國内外高校及有關的科研機構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

刁振強老師代表我校歡迎到場嘉賓


張西平教授緻辭。他首先介紹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并代表協會對籌辦此次會議的領導和老師表達感謝。張西平教授指出,今日中國正走進世界舞台中心,漢學研究具有政治意義和當代意義,并重點闡述了其學術意義。而海外漢學研究是一個多邊文化間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有較高的外語能力并熟悉對象國文化,且必須回到中國本土進行深入研究,而不能成為海外漢學的簡單介紹者。最後,張西平教授希望能與各個高校的老師合作,逐步推動海外漢學的研究工作,期待更多年輕學者的加入和協會的發展。

張西平教授緻辭


休息期間,嘉賓到圖書館外合影留念。

到場的學者來賓合影留念


張西平教授以“建立一種批評的中國學”為題,揭開首場學術報告的帷幕。

首先,他強調“以自覺的學術态度研究海外漢學”的重要性。目前學術界對待西方漢學研究的态度有失偏頗,呼籲大家建立一種批評的中國學。接着張西平教授闡述了傳教士漢學研究中的文化批判問題。他先指出傳教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偉大橋梁,對待傳教士漢學研究要糾正上個世紀以來的“文化侵略”模式。目前中國學術已有決定性的發言權,每位中國學者都應有學術的自覺和自信。中國學者有責任對漢學家對中國文化曆史轉述的錯誤展開批評,也歡迎更多中國語言本體、曆史研究、哲學研究的加入。最後,他強調我們要走出西方漢學研究範式,重建中國學術叙述。

張西平教授正在進行學術報告


陳恩維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世界——中國’文化傳播場域中的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他首先介紹了傳播會與相關研究,指出研究存在偏差,不利于深入了解傳播會。随後介紹了傳播會的成立背景、所出版書籍、“放進一個中國模式”的傳播策略。他指出,要充分理解西學傳播和漢學研究是不可分割的兩翼。最後,陳恩維教授希望大家能多關注傳播會的年度報告。

陳恩維教授發言


緊接着由楊華教授發言,她的題目是“顯學之路:國内美國中國學四十年發展曆程”。楊華教授首先介紹了《美國中國學發展史》這本書。基于此,她将美國中國學的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1978-1995的萌芽期及1995-2018的繁盛期。她還闡述了“中國中心觀”在國内的巨大回響、“公共領域”、“市民社會”理論與國内的區域社會研究、“過密化”“大分流”理論與國内的經濟史研究以及“施堅雅模式”與國内城市史研究。她指出關于“漢學”與“中國學”辨名的争論、“漢學主義的争論”和“新清史”研究的争論都屬于學界的探索。楊華教授最後基于全球化時代與文化自信、學術平等交流與深入對話、美國中國學未來的學科建設與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學科反思與展望。

楊華教授進行課題介紹


最後由李玉良老師帶來題為“西方當代政治哲學與儒學譯介中社群主義的發明”的發言。在介紹了90年代西方儒學翻譯的政治哲學背景後,他講述了社群主義的緣起和發展、80年代的政治哲學和9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和新社群主義,探讨了術語中的“社群主義”和章句中的“社群主義”。最後,教授認為早期儒學的“孝”才是社群主義的核心,并給出結論:西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儒學譯介與80年代興起的當代政治哲學研究有較大的聯系。我們的儒學譯介應該瞄準西方社會文化思想的需要和動向;典籍翻譯應該攜手國際漢學研究,使其真正回歸文化性與社會性本位。

李玉良教授闡述觀點


至此,“國際漢學與中國經典翻譯”國際學術研讨會開幕式及首場學術報告圓滿結束。


文字 | 陳紹崧

圖片 | 賀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