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郭德茂:用今日視角解讀昨日《四書》

發布時間 : 2010-11-29 點擊量:

      本網訊 11月2日晚,我校“人文大講壇”第54講“從《四書》看儒家思想”在北校區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郭德茂教授主講,黨委宣傳部、圖書館主辦。據了解,本次講座是我校為慶祝45周年校慶而特别開展的由本校老師及畢業校友主講的“本土”系列講座第二講。
  在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郭德茂教授字字珠玑,剖析了儒家四大元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解讀,讓聽衆逐漸沉浸在對儒家思想的感悟和對古理現世意義的思考中。

“讀書是為了超越當下,沖破時空”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月,那是愚蠢的年月;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都直奔天堂,我們都直下地獄……”講座初,郭德茂巧妙引用英國作家狄更斯《雙城記》的首段,引發觀衆對“為什麼讀書”這個問題的思考,并指出讀書的價值在于使人超越當下,沖破時空的限制去了解各種人生、社會和思想精華,從而豐富人生,使人生更有意義、更實在。他甚至以一杯卡布奇諾為例,闡述在物欲橫流,紛繁複雜同時又十分精彩的當代世界裡,人們讀四書五經的必要:它們是古典著作帶來現實思考的典範。


郭德茂引經據典,解讀《四書》

《大學》:懂得何為“大學”
  “大學是什麼?”“怎樣讀大學?”郭德茂從《大學》中帶領聽衆尋找答案。“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通過對《大學》最為重要的第一段的第一章的解讀,郭德茂便提出“辦大學”是為了鑄造使人的内心得到光明的道德,是為了鍛煉大學生成為符合時代精神的人。
  而在談到大學的學問之道時,郭德茂則運用對《大學》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緻知在格物。”一段的剖析,告訴觀衆要獲得知識,研究事物就要心誠,且要參物、學理、悟理,并與他人保持對話和探讨的關系。
  此外,郭德茂還與在場學子們分享了讀書經驗,他提醒同學們,剛開始讀書時難免會因為書目紛繁複雜而陷入迷惘,隻有在閱讀量擴大的條件下才會達到“吾心無不明”的境界。

《中庸》:追尋公正之道
  中,即不偏不倚,走正道。庸,一表公正,二表“用”,即“用中”。郭教授說,中國幾千年來都秉持“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則,中國要走向光明的未來,勢必要走一條正路,那就是要追求公正,合其兩端。
  剖析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時,郭德茂對已作為中山大學校訓的這一句頗為贊賞。他特别解析說,博學,即讀書要廣,要從上往下讀——先讀好書,再讀次書,這樣才會有較強的辨析能力,并能辨别出一些力透紙背的作品。郭德茂還談到了我校校訓,他對其既有本校對外特色,又保留中國文化精髓表示贊賞。
  此外,郭德茂還用“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緻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一句提醒大家要“尊德性而道問學”,即在保留自己的美好品質的同時,還要進知格物,有自己的思考和對事物的認識。

郭德茂言辭精妙,字字珠玑

《論語》:參出現實規則
  “子貢就不會說‘我爸是李剛’。”郭德茂在解析“貧而無谄,富而無驕”時生動地引用當前網絡紅句,鼓勵大家通過奮鬥改變貧困的境況,在引發觀衆思考的同時,也引起一陣笑聲,會場氣氛更加輕松。
  “如何做公務員?”對于這個現實社會中的熱點話題,郭德茂也從《論語》“子張學幹祿”中給出答案:不該隻考慮如何考公務員,如何去政府當官,還應該多聽、多看、多記,最重要是要學習它、了解它。
  在評論“父母在,不遠遊,遊則必有方”時,郭德茂則意味深長地說,我們要感受到父母的關心,不讓他們操心,要經常打電話給父母談一些學習和生活的事情。在場同學無不為之動容。

《孟子》:辨得阿鬥新解
  解析《孟子》名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郭德茂和觀衆們分享了其導師“阿鬥亦英雄”這一巅峰常規認知。他認為阿鬥是為了保全蜀民才決意投降,為用心良苦。郭德茂還别出心裁地對比了孔孟對待大人物的情态,并用“小企鵝”來形容“翼如也”的孔子,引發全場一陣笑聲。但他的對比并不停留于表面對比,郭德茂還深入分析了孔子在對待大人物時沒有孟子那般藐視态度的身世和經曆原因。

  提問環節中,一位同學提出了“儒家是否是儒教”的問題,郭德茂明确地表示,儒家的思想在曆史上、在現實中一直都是以“儒”這一派别的形式存在的,絕無儒教之說。而對另一同學由聖人們堅持自己夢想的例子提出如何兼顧好愛好和專業,堅持自己夢想的問題時,郭德茂由古入今,由他人的情況到針對該同學的實情,進行了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