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陳彥輝:品禅宗思想 悟人生智慧

發布時間 : 2010-11-29 點擊量:

      本網訊 11月17日晚,我校人文大講壇“本土系列”第五講“禅宗思想與人生智慧”在北校區圖書館多功能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教授陳彥輝主講,校黨委宣傳部及圖書館主辦。講座圍繞佛教産生及流派、禅宗起源、惠能與禅宗形成、禅與人生四個方面展開,使在場的聽衆充分領略禅宗思想,感悟人生智慧。

妙趣橫生談佛教影響
      要想了解禅宗思想并從中汲取人生智慧,就必先了解佛教。陳彥輝向在場觀衆講述了佛教的起源、形成标志、基本觀點以及流派等内容,為在場觀衆進一步理解禅宗思想做好鋪墊。

  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至前5世紀,于公元67年,即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陳彥輝介紹道,“佛陀”一詞,指的并不是人們觀念中神的形象,而是“一切覺悟者”。佛教的到來,為中國人的思想打開了另一扇窗,使中國人不僅看到“今生今世”,還看到了“前世、今世、來世”。這種影響一直延伸到文學與藝術領域,後世的衆多文藝作品中都能尋覓到佛教思想的痕迹。在講述過程中,陳彥輝巧妙地借用了耳熟能詳的《西遊記》,通過時髦風趣的語言對佛教的傳播作了生動的介紹,使在場觀衆忍俊不禁。

陳彥輝談禅宗思想與人生智慧

深入淺出品禅宗特點 
  佛教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種。前者以度他、成佛為目的,後者以自度、解脫為目的。禅宗屬于大乘佛教中的一個宗派。那麼,何謂“禅”呢?

  陳彥輝讓全場觀衆放下手中的東西,身心放松,雙眼保持“似看非看”,雙耳保持“似聽非聽”的狀态。這種狀态,即為“禅”。陳彥輝解釋道,“禅”即“靜慮、思惟修”之意,原為印度修習瑜伽的一種方法,後來為佛教吸收,并發展成為宗派,即禅宗。提起禅宗,就不能不提惠能。惠能是中國禅宗第六祖,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彥輝指出,中國禅宗思想分為南北兩派。南方以惠能為代表,主張“頓悟”;北方以神秀為代表,主張“漸悟”。他還通過一系列禅宗故事,如“捏花微笑”、“一葦渡江”、“頑石點頭”等,對禅宗的形成及其思想境界作了解釋。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禅宗“教外别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特點。

用禅點亮一盞心燈

   陳彥輝說,古今都有很多人以為“禅”高深莫測,仿佛隻有苦心鑽研的人才能參透其中的奧妙,殊不知,“禅”就是現實生活,“禅”無處不在。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面臨着身心勞累、物質緊張、心靈空虛和迷失自我等問題,如何借鑒禅的思想處理這一尴尬的現狀呢?陳彥輝列舉了三種方法:第一,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諧,即保持平常之心去對待生活;第二,正确處理自我和社會的關系,這要求我們懂得包容他人,并常懷感恩之心;第三,簡單地看待生活,學會把生活中的難題簡單化而不是複雜化,這才是正确的處世态度。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陳彥輝就禅宗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區别、如何處理追求成功與保持平常心之間的矛盾,以及是否存在佛緣等問題作了精彩的答複。他希望在場的觀衆通過理解禅宗思想,能使自己的心靈時刻保持平靜,過有尊嚴而且有自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