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234cc13級學術型研究生在創意寫作坊舉行了又一次學術沙龍研讨。本次沙龍的主題為:如何看待網絡時代的廢話詩?主持人與主講人是中國古代文學專業13級研究生李婷。此次沙龍邀請了陳桐生教授、李斌教授、張甯教授三位老師前來指導,參與沙龍的還有13級和14級的學碩研究生。整場沙龍從廢話詩的簡介、廢話詩出現的原因以及對廢話詩的評價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報告和讨論,“廢話詩”引起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興趣,現場氣氛熱烈。
沙龍伊始,主講人李婷首先以“何為廢話詩”發問,引向沙龍主題的讨論對象。“廢話詩”源于網絡詩歌創作,又稱口水詩,其特點是崇尚當下,用平易、直白,像是自言自語又像唠叨家常的語言來寫作,它更在乎語言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表達的内容。李婷介紹到,廢話詩的代表人物是烏青(原名鄭功宇),烏青是一位出生于70年代末的小說家、影像作者,并被賦予“先鋒詩人”的稱号。随後,李婷向大家展示了多首具有代表性的“廢話詩”詩作。網友曾将烏青看作“趙麗華的接班人”,烏青的“廢話體”詩歌确實可看作是趙麗華的“梨花體”詩歌的延續和發展。

接着,李婷分析了廢話詩出現的原因。一是認為廢話詩的寫作曆史悠久,具有傳統的土壤。古代詩歌的經典作品中有不少是口語化,直白式的詩歌。如宋代邵康節的《山村詠懷》、傳為鄭闆橋所作的《詠雪》,并指出詩經裡的很多詩篇以及李白的《靜夜思》等也可以看作是直接口頭創作的詩歌。另有當代朦胧詩人顧城的《遠和近》、北島的《生活》等詩作可以聯系到廢話詩形式出現的原因。二是認為與楊黎的“廢話理論”相關,為了從“被官話、套話、假話籠罩的文化語境中”突圍,楊黎在《2000 中國詩年選》的序文《打開天窗說亮話》中,首次公開提出“廢話理論”。并認為“廢話”應具備如下三個條件:1、老老實實,準确、具體、簡單。 2、能夠準确寫出的可以寫,能夠具體寫出的可以寫,能夠簡單寫出的也可以寫;相反,不準确、不具體、不簡單的,我們必須遵守寫作的原則,就是放棄。3、它的事件可以被替換,但它的結果卻不能被替換;它的對象可以被替換,但它的目的卻不能被替換;它的行為可以被替換,但它的方式卻不能被替換。三是認為廢話詩的出現是人們對于傳統标準的抗衡或是對當下浮躁的創作現象的反映。
報告的第三部分,李婷提出了對于廢話詩的評價問題。廢話詩寫作的親和力相互影響,曾形成一股不小的廢話詩創作浪潮。學院派普遍認為,廢話詩僅僅是網絡世界的娛樂,是被群衆性圍觀和戲仿的一場遊戲,不值得提倡。但也有學者将這一創作現象引向更多維的闡述,如楊正治的論文《廢話詩學與中國禅宗的關系》,楊介紹到廢話詩與“禅宗公案”或有一定的關聯性,廢話詩旨在超越語言,回歸詩的本原。此外,還分析了于堅、周亞平等詩人對廢話詩的評價等問題。本報告主要是通過讨論廢話詩的形成原因、創作姿态以及對它的評價來思考網絡時代出現的這一創作現象,反思當下詩歌的生存狀态以及時代的價值取向。
最後,三位指導老師對李婷的上述報告做了評價和指導,老師們認為該報告的主題較新穎,在“詩言志”、“詩緣情”的傳統詩學面前,廢話詩的創作現象和評價等值得我們進一步去思考。此外,同學們對此陌生的廢話詩也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聯想了多首類似的詩歌,各抒己見,參與了熱烈的讨論。本場沙龍在李斌老師的總結中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