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上午,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一級教授李熾昌在廣外白雲山校區七教412室作題為《希伯來思想與西亞文明》的學術講座。會議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邱業祥教授主持,30餘名師生參與講座。

李熾昌教授作主題講座
本次講座聚焦于被視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兩希文明”之一的希伯來文明與其經典《希伯來聖經》。講座伊始,李熾昌教授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曆史與文明變遷出發,對蘇美爾、巴比倫等文明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展現了其文明成果與《希伯來聖經》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并集中關注其在創世神話與智慧觀念上的關聯。在對創世觀念進行分析時,李教授選取了《創世記》第一至三章中上帝創造世界的經文進行文本細讀,對章節間的叙述差異、創世順序、雙關語應用等一一進行分析。同時,李熾昌教授還将《創世記》與如蘇美爾神話《埃努瑪·艾立什》等兩河文明的神話文本進行對讀。他認為,《希伯來聖經》中的創造故事并非說一種“從無創有”的創造,而是遵循了“從蕪造序”的邏輯。這種從混沌中得到秩序、荒蕪中生出繁盛的創世故事,正是彼時“大流散”背景下的古希伯來人對民族危難、國破家亡的境況的文本表達,也與其期盼民族從水深火熱中崛起,到達“應許之地”的願望相契合。
而在對智慧觀念進行解讀時,李熾昌教授則以《創世記》中亞當夏娃因為受到蛇的引誘,偷食分辨善惡之樹上的果子,從而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作為導入。他将其視為一種“推源故事”,認為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行為,正是在不可兼得的長生和智慧中擇選其一的體現。古希伯來人借此解釋人為何與神一樣擁有着知識與智慧,又為什麼人的存在總與死亡相連,而無法如神一樣實現長生。從“失樂園”的經文出發,李教授還對《聖經》中的“智慧之書”(如約伯記、箴言、傳道書等)進行了初步的介紹,并與《吉爾伽美什史詩》等古西亞文明中的相關文本相互比對,追溯其智慧傳統。他認為,《希伯來聖經》中的智慧文學是以創造故事為基礎,其實質上是古希伯來人對于天地人神關系的樸素認識。上帝雖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但并不意味着人與神間就是無界限的。人的智慧與對神的敬畏并不相悖,認識人的限制與神的超越,如何在“敬神而遠之”的基礎上回答人為何為人,人應如何生活、與社會互動的問題,不僅是古希伯來人借《聖經》的智慧故事展開的探讨,更是世界不同文明共同探索的普世課題。
而《聖經》中創世與智慧觀念的形成,并非是空穴來風,而是從普遍的人生實用經驗出發到宇宙創造的概念。智慧在市井與人群中,所以《聖經》中不僅有從上而來的真言(啟示),更有從下向上的箴言(體驗)。由此,李熾昌教授提出,對于希伯來聖經的诠釋離不開兩個關鍵詞:文本(Text)與處境(Context)。在對聖經文本進行解讀時,不僅要看到文本中所書寫的,且要看到其後所隐含的文本的、曆史的與當代的三重語境,更要關注文本閱讀者與文本意義之間的緊密聯系。聖經本身即是古希伯來人在漫長的曆史處境中所吸收的豐富文化資源與人生體會的“文本化”。由此,在關注《聖經》背後的曆史事實的同時,對于該曆史事實的重要性與人對于這一重要事件的投入都是不容忽視的。而在面對目前聖經研究的主要問題——經文文本與考古發現兩者之間存在的矛盾,更要結合這一曆史觀,發掘新的文本意義。李熾昌教授指出:希伯來經典并非是“已死的文本”,而是“鮮活的、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行走的”文本。因此,要讓經典成為“生活化”的文本,完成從“經文”到“經世”的躍遷,賦予傳統經典以時代内涵。
另外,對于處于東亞文明語境下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誕生于幾乎是完全異質性的希伯來文明之下誕生的《聖經》的問題,李熾昌教授亦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即在充分理解聖經所誕生的文明土壤與時代背景的基礎上,與《論語》、《莊子》、《道德經》等中國古代哲學經典進行對讀,體會兩者在探讨天人、鬼神等觀念上的異同。于跨文化、跨文本的互動中進一步理解聖經。

讨論環節
演講結束後,與會師生積極參與互動交流,圍繞着《聖經》文本中的神人界限以及《聖經》在闡述“知道”這一概念所存在的悖論等問題進行讨論。針對這些問題,李熾昌教授通過對聖經文本的進一步解讀進行了詳細解答,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同時,他還指出了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由于傳播、闡釋與翻譯等而可能産生的理解誤區。現場氣氛熱烈,互動頻繁。

師生合影留念
李熾昌,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等職務。主要研究:比較經典诠釋、古希伯來經典、古代西亞文明等,出版《生命言說與社群認同》《聖号論衡》《文本實踐與身份辨識》《跨文本诠釋》等著作,發表中英文論文近百篇。
初審 | 邱業祥
複審 | 羅長青
終審 | 謝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