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由磕頭引起的文野之争——重讀馬戛爾尼使華中英禮儀沖突

發布時間 : 2017-04-10 點擊量:

 

 

 

313下午,2014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鄒容主持的“由磕頭引起的文野之争——重讀馬戛爾尼使華中英禮儀沖突”為題的學術沙龍于二教204室成功舉行。我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申霞豔教授、肖四新教授以及太阳成集团tyc234cc2014級、2015級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沙龍活動。

 

 

鄒容首先簡單介紹了學術界關于“馬戛爾尼是否磕頭”問題的三種代表性意見,同時坦言,本次沙龍并不希望着重在馬戛爾尼有無磕頭等史實細節的考證,盡管這也是一項基礎而重要的工作,而是希望在以往豐碩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采取一種更加曆史、辯證、整全的觀察視野探讨磕頭之争背後的曆史意涵。接着,便從以下兩個層面展開論述和分析:一是從中英文化比較層面上,試圖改變過去現代與傳統比較單純化的認識。這不僅透視馬戛爾尼磕頭事背後的文明野蠻的認知差異,也具體分析禮儀沖突背後重要的文化誤解,即中英雙方對“天”的認識差異。二是從中英雙方行為比較出發,通過豐富的史料,展露馬戛爾尼一行的真實目的及被遮蔽的18世紀的中國,從而得出中英雙方真正糾結的并不隻是形式上的禮儀文明之争,也在于中英“兩大帝國構建之間的沖突”的判斷。通過以上的分析論述,鄒容并不希望如傳統觀點那般惋惜乾隆錯失了現代化的機會,或是停留在對文明等級高下的評判上,而更希望通過對曆史現場的還原,打破既往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單純文明進化論的刻闆印象,更希望将問題往更深處讨論,如文明和野蠻的區隔在哪?文明等級的标準對世界秩序的影響?文明等級的話語進入晚清中國後,為什麼給國人的心靈造成如此重大的沖擊和創傷?中國與世界之間,為何總是在“文明”的問題上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糾結?

 

 

 

 

 

沙龍的最後,申霞豔老師和肖四新老師分别對此次沙龍做了總結和評價,指出此次沙龍活動選題生動有趣,能夠從曆史和現實語境入手,重新馬戛爾尼的磕頭風波及對乾隆時期經濟狀況及社會心态,史料證據豐富且充分,視野較為開闊,對突破舊的單一學術思維較有幫助。同時也指出了不足之處,即是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窠臼,對于形成好的學術論文是極為不利的。在鄒容的主持下,在場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與讨論,談各自對生活、學術中的“文明等級”經驗,氛圍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