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學術沙龍: 論《摩诃婆羅多》中的“靈肉雙美”意識

發布時間 : 2017-04-10 點擊量:

 

 

  2017313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234cc2014級碩士研究生田克萍主持的名為“論《摩诃婆羅多》中的靈肉雙美'意識”的學術沙龍,于我校二教204順利舉行。參與本次沙龍的指導老師有肖四新教授和申霞豔教授,聽取沙龍講座的有2014級碩士研究生及2015級碩士研究生。

學術沙龍.jpg

   沙龍開始,主講人田克萍講述了當前對學術界對印度文化“出世論”的争議和質疑,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回到印度文化的源頭——《摩诃婆羅多》。她講解了“靈肉雙美”一詞的由來,并對它的範圍作出界定。從命運觀、行動觀、正法觀三個方面具體闡釋了“靈肉雙美”意識在《摩诃婆羅多》中的表現。她認為,“靈肉雙美”意識的形成, 首先要追溯到史詩在遠古時代就對靈和肉所作出的明确區分。其次,由于靈和肉之間最顯著的一個區别是永恒與腐朽,那麼史詩中的原始初民對時間的感悟也就與“靈肉雙美”意識的形成密不可分。而時間在史詩中具有雙重屬性:宏觀上的無限循環和微觀上的單向不可逆。這種雙重屬性讓史詩同時産生了兩種相反的人生取向——出世與入世。因此對出世與入世的并重無疑也是“靈肉雙美”意識形成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随後,為了對史詩中的“靈肉雙美”意識進行進一步深入的探讨,她利用顯文化與隐文化的理論将《摩诃婆羅多》與《老子》進行了比較。

沙龍2.jpg

   最後,研究生導師肖四新教授和申霞豔教授對于主講人的主題分别進行了點評,肯定了主講人主題突出、觀點鮮明,具有學術價值與趣味性。也指出了沙龍的不足之處,比如對“靈肉雙美”意識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時應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應結合當時的社會曆史現狀一同進行分析。與會同學積極參與讨論,氣氛活躍。此次沙龍加深了大家對印度史詩的認識,激發了同學們對印度文化的好奇心,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