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茂
說到名家,人們自然會想到先秦以公孫龍為代表的一派,想到“白馬非馬”、“狗非犬”等一系列奇怪的命題。有人說他們是詭辯家,有人說他們是智慧的辯者,雖然評價結果相反,但評價标準卻同一,即都着眼于邏輯推理的是與非,或者幹脆就将它等同于中國古代邏輯學或論辯學。衡,用以稱重;尺,用以量長;度,用以測溫。物無一量,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更有随物賦形變化無方涵而兼之者,如液氮之于水,之于火,冰雪之于水,之于氣。如果僅僅把名家視為邏輯研究之一派,可能會有一葉障目的偏失。
之所以稱其為名家,是因為這一班人如鄧析、尹文、惠施、公孫龍等,他們的學術視野在于“控名責實”,關注的核心是“形名”,即“名實關系”,也就是客觀事物、思維對象與名稱、概念、語言的關系問題。也許他們的初衷是要以“名實相符”為前提來督責世道,但當他們打開了阿裡巴巴的山洞,語言與思維、名與實、主觀與客觀、個體與群體、有限與無限、判斷與推理,具體講來,指與所指、語言與社會、概念與範疇、相容與不相容、可說盡與說不盡,再具體講來“轉辭”、“指不至,至不絕”、“離堅白”等問題真正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他們便樂而忘返,專心撲向純學理研究,并以先秦人擅長的“見微知著”的方法提出了許多表面看來怪怪奇奇的命題。
名家學說首先是關于語言學的學問。語言探讨的問題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可稱為宏觀的研究,外部規律的研究。二是語言内部的關系,如語音、詞彙、語法等等,可稱為微觀的研究,内部規律的研究。名家的視野側重在前一部分。名能否完整地表達實?名之于實,是一個借代的符号,還是一個完整的等式?命名的任意性和被命名者的無限豐富性之間有什麼奧秘?方言與語言的關系是什麼?語言的“轉辭”表達與被表達之間轉換增值的事實說明了什麼?意義何在?……名家對此做了深入的多方面的研究。語言是一個“觀念世界”,它和作為“客觀世界”的社會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區别的領域。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一種語言就代表着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智慧水平。語言中的矛盾來自生活的矛盾和思維的矛盾,但把人類的矛盾紛争反證為語言的矛盾,僅僅将人看作符号的動物則顯然是片面的,這就如同燈是亮的并不等同于亮的都是燈。名家由強調名實相符始,終而發現名實之間的種種差異,真正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語言的非常深處”(美•切斯(Chase)《詞的暴虐》(Tyranny of words)語)。
如果說從側重于語言一方面來考察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揭示語言的特點,屬語言學,那麼側重于從人類思維方面、從社會方面來分析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揭示人與社會、人的思維等方面的特點,就屬于現象學的範圍了。
現象學是西方當代哲學流派,它注重意識、人的存在、對象世界之間的精神文化聯系。它要揭示和顯露意識與事物之間關系的本質,不是抽象空洞的本質,而是形相描述的科學,不是表面的直觀,而是本質的直觀,即純粹的意識現象的真實狀态。在現象學的視界裡,一切客體都是意向性客體,一切意向都是指向客體的意向,所以在主客體關系間把握本質,通過“還原”、“描述”展示人類活動的“實景”。因此便有胡塞爾(Husserl)的著名口号“回到事物本身”!
《莊子》中記載的惠施“曆物十事”,《列子》中記載的“辯者二十一事”多可歸屬現象學研究範疇。比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内,謂之小一。”如果說至大是最大的大,是談語義,那麼“至大無外”則是談什麼是最大的大,是談事實。這句話說的是,最大的大是無邊無沿的,最小的小是無窮無盡的。它是對時空觀、原子論的認識,是說宇宙無窮大,物質無限可分。再如“郢有天下。”郢是楚國國都,是個小地方,怎麼能擁有天下呢?原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由小可以知大,由郢可知天下。它揭示了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而人們的認識往往是先由個别到一般。又比如“镞矢之疾,而若不行不止之時。”這是說事物的運動,既有“不止”的變化的一面,又有“不行”的靜止的一面。疾矢的運動過程,乃至一切事物的運動過程,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充滿對立統一的矛盾過程。很明顯,這些問題是不屬于語言學或邏輯學的。
當然,名家确有許多邏輯學的論述,而其學說又特具論辯的色彩。為什麼白馬非馬?“求馬,黃、黑馬皆可緻;求白馬,黃、黑馬不可緻。”看來白馬不等同于馬,白馬的概念有别于馬的概念。為什麼“問人之病,問人也;惡人之病,非惡人也”?原來病與人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所以厭惡病不同于厭惡人;病隸屬于其人,問病的實質是問人。這就好比一不是二,但二中有一。
蘇轼曾贊美廬山美景“橫看成嶺側成峰”,名家其實是從哲學高度來認識人類思維與思維對象之間的關系,所以能像陽光下的彩虹,七色斑斓。對名家,我們還處于認識的初級階段,很有必要再拍一下掌,喝一聲開門!我們當有更細緻更深入也更豐富的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周雲之先生著《名辯學論》,以“名辯學”概括名家及其整個思潮。我雖與周先生意見多有不合,但所獲啟發良多。學術乃天下之公器,學問乃成人之階梯,願有更多的同仁一道相切磋,相琢磨。
《名辯學論》,周雲之著,《國學叢書》之18
遼甯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1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