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郭德茂:學問的事

發布時間 : 2010-04-22 點擊量:

 

學問的事

郭德茂 


      讀書做學問究竟為了什麼?這是每個讀書人都須思考且難以回避的問題,不管是否仔細想過,是否說得出口。
      以讀書做學問為職業,也許是愛好,也許是機緣,也許是别的幹不了(他業者或許也幹不了此業),總之是從事了這個職業。那麼敬業愛業,勤勤懇懇,守持良好的職業道德,總能有成。社會離不開工業、農業、商業,同樣也不能沒有學業。認認真真做學問,老老實實做人,以知識服務于社會,便是一個本份人的本份事了。
      存另一種心思,學問不過是手段,獲取名利錢财的手段。并且将它看作終南捷徑,似乎做學問可以一石幾鳥,獵取多多。抱這樣的主意,便隻能幹些投機的營生:無主見,無自性,見風使舵,投機取巧,無學術性可言。甚爾可以偷,可以搶,可以為虎作伥,無所不為。此其一。先做一階段,待有了些許本錢,便可上台階,換門庭,帽兒光光好做新郎了。這種人本質上不是學人,初見是蝴蝶,再見是野蛾。此種人得意時,便也是其學術生命終結時,再無足觀。此其二。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變換職業的原因太多了,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呢?要不得的是“幹祿”之學,為求金錢名利而投機于學。看學問路上的人,我相信孔老夫子的一句實在話,“三年學,不志于谷,不易得也。”還有熊十力先生的一句警辟語,“知識之敗,慕浮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慕虛榮而不甘枯淡也。”
      追求理想,探求真理,應該是學問的本義。“我愛吾師,我更愛真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便是代表了這種志意。發現問題,探求問題,終而解決問題。不唯上,不唯時,若個金剛搬不動。隻服從真理,認同科學,在對世界的發現中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心靈的滿足。這可以說是學問人生了。
      學問的最高意義是“成人”,是通過對世界的參讀和實踐過程,使自己成為一個豐富的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對世界有益的人,人生不虛枉的人。學,始之于知世,終之于成人。若僅僅滿足于對外部世界的一得之知,向外馳求,徇物忘己,其所得不過等同于“工巧明”。當然為學所達之境,又全在于自家體量,誠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全不靠人家來評定。孔老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宋代程子解釋說,“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知于人也。”“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于成物。今之學者為人,其終至于喪己。”顯見地,這裡的為己不是自私,為人更不是公心。知識無限豐富,通過日常生活感受其“面”,通過專業研究認知其“點”,有限的我們大概隻能如此去認識世界了。讀書的目的也實在是引他人水,灌自家田。當我們真正成為一個高尚純正、學有所成的人,做什麼不能造福于社會呢?或出或處,或進或退,皆能從容而不失正道。怕的是“喪己”,變成權勢和金錢的奴隸,那樣出于一己私心,又怎麼能夠無私無畏,為社會做貢獻呢?這并不是說不食人間煙火,揪着自己的頭發往上提。當真正有益于世,孔子不是也有學生送的幹肉,魯迅不是也有朋友送的火腿嗎?
      因此,“成人”既是學問的目的,也是過程,是最高褒獎,也是真正樂處。因此,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便是學問路上的一個個路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