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陳文靜 編輯:陳文靜
3月13号下午15:40至17:10分,緊接着“走近台灣”的專題講座,張甯教授又給商英學院的同學們帶來了另一場精彩的講座——文學閱讀與幸福的終身教育。他結合魯迅的經典作品,引導同學們走進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巨人——魯迅的世界,并且深刻地闡述了文學閱讀所帶來的幸福的終生教育。
首先,張甯老師從中國人的閱讀調查引入講座的主題,近年來中國人閱讀的人數呈下降趨勢,而在不少國家,文學閱讀卻是出于一種傳統,是一種無形的律令。中國人的閱讀令人堪憂。
張甯老師說,中國古典文學,已有一個無須整理的偉大傳統,但中國現代(清末民初至當下)卻沒有一個成型的偉大傳統。他認為原因有兩點,一是現代思想和曆史的分裂,導緻了嚴重的歧見。(1949-1966,魯郭茅,巴老曹;1966-1976,魯;1976至今,沈張錢+魯,而魯被罵得狗血噴頭。)文學的背後的意識形态,意識形态的背後是政治權力,權力在操縱着文學,導緻了思想和時代的分離。二是即使不如此,我們仍然拉不出一個令人驕傲的名錄,除了魯迅外,現代文學的精神高度一直令人心虛。而且就普通閱讀而言,也存在着分裂狀态,比如兩個被閱讀最多的作家:魯迅和張愛玲,人們也是沿着兩個方向在閱讀:一個是嚴肅文學的路子,一個是通俗文學的路子。許多喜歡張愛玲的讀者,是在時尚女性雜志的延長線上閱讀她的,無意将其作為嚴肅作家;閱讀魯迅的讀者,則往往出于少有的律令,卻又很難進入魯迅的世界。即便通俗性地閱讀張愛玲,也可受到文學教育,但如果進不去魯迅的世界,則将會嚴重敗壞閱讀胃口。

張甯教授充滿激情地演講
接下來,張甯老師以對阿Q的形象的分析為切入點,帶領我們走進魯迅的世界。張甯老師通過層層剖析,指出了阿Q的三個心理特征:高度自戀+封閉,追求出類拔萃感,驕傲/英雄主義沖動。然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阿Q幸福嗎?” 他認為,如果“幸福”僅僅是“快樂”,消除“不适感”,那就是!因為阿Q是通過“精神勝利法”、通過幻覺而把不快樂的世界屏蔽在外-自我禁忌/禁忌他人、日常瑣細的比較、高度封閉的自戀-保持了勝利和成功者身份,并将失敗幻覺性地轉換成勝利。可是,“這樣的幸福你願意嗎?”張甯老師進一步分析了阿Q的“幸福”,阿Q雖然一無所有,卻有深刻的精神依賴。他有一個奇特的精神現象:現實中仇恨,心理上粘附,隻想在現實中與仇者換一個位置,從不思量受苦的曆史和心理原因。張甯老師把阿Q和現代中國人聯系在一起,他認為對阿Q形象的刻畫是漫畫式的誇張變形,且基于廣闊的人性基礎上的,阿Q的精神依然影射在今天的中國人身上。張甯老師還特别提到了小說結尾的一個細節——阿Q的死,他認為魯迅在這裡揭示了一個深刻的主題——死亡。阿Q在死之前的演出體現出了矛盾,一方面阿Q無所畏懼的喊着口号“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而另一方面,他發出了最後的呐喊“救命”,張甯老師認為,隻要死亡有根據,一部分人是不畏死亡的,但是莫名其妙的死亡會讓你的生和死都毫無意義,而阿Q最後的呐喊正是對莫名其妙的死亡的惶恐。
講座接近尾聲時,張甯老師闡述了文學閱讀與幸福的關系。張甯老師先向同學們提出疑問,魯迅的文學作品從個人到社會、曆史,從失敗的啟蒙,到失敗的愛情,從普通人毫無出路的受難,到群體世界的冷漠和心靈麻木,篇篇讓人感到沉痛,這樣的閱讀,與“幸福”有何關系?張甯老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幸福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含有不适感、痛感,乃至荒謬感的“快樂”。通過“悲劇感,讓我們的不幸獲得意義,獲得悲壯感和高貴感,從而讓我們心平氣和地接受生活的悲劇并且能夠承擔這種痛苦;通過“喜劇感”,讓我們對要求我們仰視的東西給予開懷的大笑和辛辣的諷刺,并對自身的限度有清晰關照-“自嘲”;通過“荒誕感”,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清醒、睿智、堅韌……通過與世界、曆史、社會現實的連接,把我們的生命置于廣闊的背景中,而不人雲亦雲,随波逐流,虛擲光陰;給我們的人生以結實的“意義框架”,使之在一個無神的世界裡也意義充盈。那麼,這樣的文學閱讀就會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底色,活着的底氣,做事的信心,做人的堅定,榮辱不驚的沉着,承擔苦難的勇氣,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氣質的芳香,人格的魅力……過去的當代英雄是造反派,是軍人, 而今天的“當代英雄”是财經成功人士,過去的是思想意義的英雄,英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而今天的英雄很單一,這說明今天的社會很扭曲。所以即使沒做上“當代英雄”,也擁有一個“不成功”的成功的人生!這就是文學閱讀給予我們的終生的幸福教育。
張甯老師充滿激情和抑揚頓挫的演講讓現場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