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結緣經典 對話大師——13級新聞學院人文經典閱讀導師見面會

發布時間 : 2014-03-11 點擊量:

“一位和尚對我說,施主您與佛有緣。事實上,我與經典著作更有緣,與學術大師更有緣。”政管學院哲學副教授毛國民如是說。3月4日,在新學期的第二周,毛教授以其個人學術背景、哲學智慧和貫通中西的文化積澱引領同學們去敲開哲學這扇大門,期待同學們有所悟、有所得,以成熟的姿态步入哲學的殿堂。

為什麼要開這門課?

“你上我的課是絕對學不到知識的。”毛教授語出驚人,正當同學們紛紛表示不解,他娓娓道來:“我想給予大家的是一種哲學思維的訓練,而不是知識,如今獲得知識的途徑太多了,人們更缺乏的是如何把知識進行整合與加工,使其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就需要一種智慧去打通它,而這種智慧便是你的思維模式。”他針對當前大學專業教育過于注重知識性、技能性的弊端,提出讓學生在情感、審美、曆史、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領域能夠得到全方位的塑造,從而培養一種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擺脫專業教育所造成的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局限。這也是開設這門課的初衷。

從經典中找到什麼?

毛教授以高更的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來闡述閱讀偉大的作品往往是一種智慧的追問。“我們要抱着質疑的态度!”毛教授十分強調。從達爾文的進化論到佛教的靈魂轉世再到女娲造人,從柏拉圖的靈魂不滅、回憶說到康德的理性再到王陽明的緻良知,毛教授向大家抛出了一系列疑問,“人與動物的區别?”“中庸之道的真正用意?”“夢裡夢外,真與假的界限是什麼?”“實踐真的能夠找到真相嗎?”……

(毛國民老師給同學們授課)

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沉思

“閱讀經典要耐得住寂寞。”毛教授道出了兩位偉人背後的執着與辛酸。馬克思耗盡40年成就一本書,康德追問一個問題,一追就是12年,甚至耽誤了他的婚姻。“前路漫漫,我們容易迷途,哲人在十字路口豎起标記,讓我們勇敢追尋。”一位同學感歎道:“好像懂了,卻又好像沒懂,似懂非懂,看來得在這些書中找答案了。”更有兩位同學在回來的路上就達爾文的進化論争辯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