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14日晚七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亞漢語國際教育研究中心、當代中亞文獻資料翻譯與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周慶生教授為我院師生帶來一場名為“美國人類學方法對語言學的貢獻”的講座。嚴修鴻、王紅梅、汪磊、吳傳嬌等老師出席本次講座,黃露陽老師擔任本次主持。

會場座無虛席
周慶生介紹本次講座分為兩大方面:美國人類學方法對語言本體研究的貢獻以及美國人類學對語言交叉研究的貢獻。周慶生從“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講起,介紹博厄斯提出的人類學劃分的四大領域:體質、語言、考古、文化。演講從四大領域中的語言領域展開闡述,周慶生首先講述語言記錄,對比中美語言記錄工程的現狀,并表示:“(現階段)中國的“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項目在國際上備受重視,口碑很好。”他還引用博厄斯書中的原話,強調記錄語言真實的重要性:要客觀描寫語言事實。
接下來周慶生介紹了語言類型和語言曆史,用英文音位的置換舉例,又結合自身研究竹子名稱的經曆,詳細講述了語言研究的分布法和替代法。

周慶生教授認真講述語言研究的分布法和替代法
談到瀕危語言,周慶生列舉了動态保護和靜态保護瀕危動物這兩種方式:動态保護是規劃保護區,靜态保護是制作标本、影像資料等靜态資料。他以此為例,闡明了保護瀕危語言的動态與靜态保護法。瀕危語言的靜态保護依賴現代科技、媒體,是語言保護和現代科技結合的特點。他補充: “瀕危語言是世界的研究熱點,針對瀕危語言該不該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保護也有很大争議,這也是很重要的觀點。但主流看法還是搶救各類瀕危語言。”

談及語言與文化的交叉
談到語言交叉的部分,周慶生先是通過自己研究鄭州方言的成果展示了美國人類學研究法中分布、替換以及系統歸納對語言研究的貢獻,他說:“我按着我的猜想,問當地人有沒有這樣的讀法,他說有,我一下就像發現了金銀财寶!”這也展示了不同地方文化中語言的交叉與相互影響。講到語言相對論,周慶生提到相關理論“沃爾夫假說”。講述民族科學以及民族語義的分析,周慶生用各地特色食品與各地方言的關系舉例,并說:“在這些領域我們很多方面都還是空白,需要多借鑒美國的論文和研究方法,吃透了以後,進行我們自己對民族語義研究。”闡釋文化與社會的語言時,周慶生用海姆斯“人們發音‘Sir’一詞卷舌程度與其社會階層關系”的研究例子,告訴大家文化與社會的緊密關系。
演講部分最後,周慶生對在座學生寄予厚望,鼓勵大家不斷創新和鑽研。他說:“語言人類學家既要懂語言,也要懂文化,希望你們能成為不隻方面的人才。”随後進入提問環節。

聽衆掌聲緻謝
提問環節:
問1:“什麼是國家語言能力?國家在語言與民族關系上的研究狀況現在如何?”
答1:“國家語言能力一是指國家擁有的語言資源及開發這類資源的能力;二是指國家在處理相關危機、安全問題上的語言能力。國内目前處于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分離的狀态,三門學問都懂的人很少,所以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開發。”
問2:“現在對于語言學應不應該脫離文學成為獨立學科有多種論調,教授您怎麼看?”
答2:“幾個大學科綜合起來是未來相當長時間的一個發展方向,但也有每個學科更加細分,充當“顯微鏡”的趨勢。分化的特點還不明顯,大綜合或許更能解決一個小學科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
問3:“人類語言學與民俗學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答3:“人類語言學研究範疇是前工業時代的,是研究邊遠地區、純天然的未開化地區的語言學;而民俗學研究的是現代的城市或者農村的民風民俗,有可能研究内容相似,但因在不同的區域研究,研究成果名稱也就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