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晚,中山大學中文系程相占教授在白雲山校區七教407會議室作題為《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之異同再辨》的學術報告,會議由院長陳恩維教授主持,何明星教授、張向榮教授、王焱教授、張偉教授與會談論,70餘名師生參與會議。

院長陳恩維教授介紹參會嘉賓
講座伊始,程相占教授從國際學術界對“生态運動”與“環境運動”“生态倫理”與“環境倫理”“生态批評”與“環境批評”這三組概念的辨析入手,闡述了這些概念在學術界常被視作同義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對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差異性辨識的複雜性的現狀。會上,他列舉國際學術界關于環境美學與生态美學的五種不同觀點,并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國際學者對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關系的探讨正不斷深化。

程相占作《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之異同再辨》專題講座
程相占教授結合自身在生态美學和環境美學領域的研究情況,進一步分析了伯林特、卡爾森、曾繁仁、陳望衡四位知名學者的理論觀點,并提出關于構建走向“身—心—境”三元美學範式的學術主張。他向國内學術界首次澄清西方也有生态美學且早于中國,并通過系統研究了12位西方學者的生态美學思想,以及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中的生态美學思想,在全面揭示西方生态美學發展狀況的同時,也指出中國生态美學可以在參照西方環境美學的基礎上,充分吸收西方生态美學理論成果來實現進一步的發展。程相占教授倡導生态藝術學建構,認為生态藝術作為生态美學研究對象,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并進一步凸顯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在研究對象上的區别。

講座現場
程相占教授在講座最後總結指出,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的差别是非常明顯的,但兩者美學之為美學的要義一緻。自2013年以來再次對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之異同進行辨析,目的并非畫地為牢,而是為了進一步發掘、提煉根本性的美學問題與審美問題,通過生态美學與環境美學研究來推進美學學科的向前發展。

與談環節
在與談環節,何明星教授認為程教授的研究與思考非常值得學習。他認為程教授的研究是習近平提到的“兩個結合”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代表,高度贊賞了程教授的研究能與中國現實相結合、與傳統優勢相結合,并且能持續全身心地進行創新。張偉教授就“生态影視學”的概念與“生态與影視結合的基本立場”提出疑問。程相占教授指出,首先要對“生态”一詞進行界定,二是在區分生态藝術學的學科整體架構與各下屬門類區分的基礎上,應追求“影視生态”轉向“生态影視學”進行學科建構。張向榮教授則闡釋了自己對于“生态美學”和“環境美學”之異的理解。她認為,環境美學是其中的環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對象,是外在于人的,而生态美學是融合了主客觀的一個新的和諧關系,并提出“生态美學是否意味着加入了人的主觀意志?”“生生美學對目前的療愈系列藝術有什麼指導意義?”在會上進行讨論。程相占教授解釋道,環境美學可以理解為以環境作為審美對象的美學,但生态文學中的“生态”表達的是一種價值取向,是一種美學的共性。王焱教授則發表了自己對講座的深刻感受,強調了專注與熱情在學術研究中的價值。會上,同學積極與與會嘉賓互動,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會後合影
程相占,教育部 2017 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美學學會常務理事、生态美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生态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委會常務理事,國際英文期刊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美學、生态美學、生态藝術學、生态批評等,出版中文學術專著 12 部,譯著3部,在英國出版英語專著1部,在中、美、英、德、波蘭、土耳其等國發表中文學術文章 160 餘篇,其中8 份英文論著被寫入美國《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的“環境美學”辭條及其參考文獻。
采寫 | 時子涵
初審 | 何明星
複審 | 羅長青
終審 | 謝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