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幫助同學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情況,講好中國故事,2023年4月17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于七教會議室順利舉辦題為《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主體問題——以俄羅斯為例》講座。本次講座由北京大學俄羅斯文化研究所張冰教授主講,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陳恩維教授主持。
張冰教授從漢學入手,闡釋了其研究對象是中國的人文學術,包括語言、文學、曆史、哲學等方面。同時,張教授指出海外漢學研究本質上是屬于海外的學術範疇,而就漢學的主體和客體而言,其顯然是一門涉及雙邊或多邊關系的跨文化的學術研究。在談及中國文化的域外傳播情況時,張教授從講好中國故事的發展需要出發,以孔子學院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和意義為例,深入淺出地向同學們介紹了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

随後,張教授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化俄羅斯傳播主體譜系中以俄國傳教士為傳播主體的比丘林時期。首先,此時期俄國開始向中國派出北京傳教士團,讓傳教士們學習滿語和漢語之後對中國進行調研,如此一來就完成了首批本土中國文化傳播者的培養,成為俄國漢學人才培養的發端。其二,比丘林強調對儒學經典的學習和掌握,強調按照中國傳統教學内容進行漢字學習和漢學啟蒙,推動俄國的漢語教學向專業化邁進。其三,比丘林逐漸提高選派學生的素質,并提出了十年三段的培養學制,為培養專門的中國研究人才打下基礎。
張教授指出首批俄國漢學家傳播中國文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結束了俄國外事外交工作中缺乏漢語、滿語翻譯的狀況;積極編寫漢語學習教材、辭書,教授中文和開辦漢語學校,傳授中文和中國文化知識;為俄國豐富、珍貴的漢、滿、藏、蒙東方學文獻收藏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傳播路徑的問題上,中國文化在海外主要通過典籍翻譯傳播。張教授以索羅欣和列昂季耶夫為例,指出兩位大家的翻譯著作不僅題材廣泛,更是展現了他們對中國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深刻認識。而比丘林作為俄國漢學的奠基人,非常重視中國典籍的編譯,通過以譯代著的方式深化了俄羅斯對中國的認識,也擴大了中國文化在俄羅斯和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在本次講座中,張教授抛磚引玉,為同學們全面介紹了早期俄羅斯漢學史,給大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和視野。希望同學們在本次活動中有所收獲、有所啟發,同時對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有所思考和感悟。
主講人簡介:北京大學俄羅斯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出版社外語部主任,擔任《中國俄語教學》副主編,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俄羅斯文學研究分會副會長,中國高教學會外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等職務,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俄羅斯文學、漢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領域的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外譯重點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