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2016級研究生學術沙龍之九

發布時間 : 2019-05-10 點擊量:

                  

425日下午兩點半,由2016級碩士研究生鄭燕虹、潘婷婷主持的學術沙龍如期在二教320課室召開,參與本次沙龍的指導老師有陳桐生教授和張甯教授,還有多名研究生到場學習、讨論。

 

沙龍伊始,主持人之一鄭燕虹,以《柯馬丁<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書寫研究》為題,簡要概述一百多年來,海外中國文學史各時期的書寫特征;接着,介紹《劍橋中國文學史》的編撰基本情況,以及柯馬丁的學術背景。現場報告中,結合國内文學史的書寫基本特征,重點探讨柯馬丁書寫中國文學史有哪些地方值得國内文學史研究者借鑒,比如“文學文化史觀”“先秦—西漢”分期法,“故事性”的書寫風格。同時,指出柯馬丁所撰中國文學史并非盡善盡美的,存在着一些待商榷之處。比如,懷疑屈原的真實性,進而,否定以知人論世探讨《楚辭》的貴族起源,還有通過出入文獻重新思考“焚書坑儒”的曆史真實性,這些看法颠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還有待進一步甄别。

随後,潘婷婷的報告以《宋代“氣象”論與新儒學》為題,介紹了“氣象”一詞的發展與唐宋思想史之間的内在關聯。中唐新儒學先驅韓愈率先将“氣象”一詞引入了文學史叙述,并提出了涵養文氣的方法,他的理論在宋代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晉代以來的文獻中,“氣象”有時以占蔔術語的面貌出現,這是宋代詩谶“氣象”論興起的重要原因,但二程、朱熹等宋代理學家并不贊同谶緯之學,他們并不将詩歌視為詩人命運的征兆,而是将言語中反映的氣質問題視為修身進德的契機。此外,程朱理學還提倡通過體會“聖賢氣象”來克服訓诂與義理之學的沖突,其中朱熹對《詩經》之“興”的論述,與“堯舜氣象”有着内在的精神聯系,兼具哲學理想與文學境界兩重屬性。

在讨論環節,張甯教授對鄭燕虹的報告提出寶貴的看法,“書寫”一詞,有其使用範圍,此處是否适用還需斟酌;陳桐生教授對屈原否定論的背景,進行了補充說明;陳桐生教授對潘婷婷的報告提出了兩點富有啟發性的意見:一、“盛唐氣象”的含義大有發掘空間;二、“氣象”并非“氣”與“象”的簡單相加。現場同學對兩個問題進行了讨論,主編之一宇文所安“文化唐朝”的劃分标準,以及“氣”與“氣象”之間的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