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在我校七教水上報告廳,太阳成集团tyc234cc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慶生教授為廣外師生進行“語言與民族”專題講座。太阳成集团tyc234cc嚴修鴻教授主持講座。太阳成集团tyc234cc李和民書記出席講座。

周教授在本次講座的發言主要涉及“語言和民族認同”、“語言和民族主義”、“語言和民族沖突”三大闆塊的内容。而在講述相關概念以及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周教授運用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實例,将抽象的理論知識具象化,由此深入淺出地闡釋了語言與民族之間密不可分的緊密聯系。
在講座的開始,針對“語言和民族認同”這個話題,周教授首先解釋了“語言”、“民族”、“族群”等基本概念,又對“民族”、“種族”、“族群”三者進行辨析,再重點闡述了“民族”一詞的中英互譯的流變,區分了“Nationality”和“Ethnicity”。他指出,将後者翻譯成漢語中的“民族”,更符合當下的實際情況。随後,周教授結合中國語言和民族識别,以及韓國潘基文的姓名在西方媒體中的誤譯,還有中國運動員的姓名在國際體育賽事上的不規範拼寫等三個實例,對有關“認同”(identity)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講解。

緊接着,周教授将話題轉入到“語言和民族主義”之中。周教授先解釋了“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由此引申到認同、國家認同和語言三者錯綜複雜的聯系,進行更深入的探讨。周教授指出,民族認同是“本能的、原始的、原生的”,而國家認同則需要通過建構來加強。他強調,在考慮和處理個别的民族問題的同時,也不能從總體上忽視國家認同的重要性。之後,周教授以蘇聯解體前後哈薩克斯坦的國語選擇這段史實作為例證,具體解釋了國家認同中的國語問題。
周教授發言内容的第三部分,是對“語言和民族沖突”話題展開分析。在這一部分,周教授先結合我國古代的曆史以及近年來發生過的社會事件,将“語言問題”和“語言沖突”的概念引入話題。然後,他具體結合了二十世紀中葉時期,巴基斯坦國内發生的語言沖突,以及孟加拉國的誕生這段曆史,向我們具體闡釋了語言和民族沖突之間的關系。

在講座尾聲的互動環節,一方面,周教授提及,在前幾年的兩會,曾有委員提交将“普通話”改為“國語”的提案。對于這個建議,他與兩位到場的老師分别探讨了該方案的利弊所在。另一方面,在場的幾位同學結合近年來全球範圍内的熱點時事和社會現象,虛心地向周教授提出問題。針對同學們的疑惑,周教授一一地作出了詳盡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