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亞中教授)
2016年11月24日,周四下午三點,在我校第七教學樓水上報告廳,由我校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辦,邀請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馬亞中進行主講的學術講座《莊子與詩意人生》拉開了帷幕。本次講座由李斌副院長擔任主持,面向學校全體學生。馬教授在現場進行了學術分享并與大家展開了一系列的互動。
本次太阳成集团tyc234cc邀請的馬亞中教授,現任職于蘇州大學文學院,為博士生導師。同時還兼任複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等重要職務。作為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省級重點學科首席學科帶頭人,馬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及傳統文化研究,并取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本次講座,馬教授主要圍繞莊子哲學的重要理念,并結合當代人缺乏詩意生活的生存狀态,分析現代人的應從莊子哲學中獲取的啟示。
“現代人的生活狀态,存在各種問題,比如環境問題等等,導緻人無法詩意栖居”講座開始,馬教授先給同學們分析了現代人的生存狀态,引導同學們知道為何莊子思想在數千年之後仍具有參考價值。他進一步論述,莊子的哲學思想給人從方法論上提供了思考的參考方式,并解釋道:由人的感官二感受到的都其實是事件的現象。經過一番分析,基于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他總結出人對社會的認識不能過分停留于感官的接觸,光從經驗層面是不可靠的。如果把經驗等同于事件的本質那将是大錯特錯的,從科學角度來說,人的經驗是有差異的,因而具有極大的不可靠性。
在現代人的學習問題上,對于書本和權威的看法,馬老師認為莊子和道家思想中都有抛棄人心理的障礙而打開自己對知識的感知能力,從而才能開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比盲目追求書本知識更加可貴,突破了自己心裡的障礙才能取得對知識的接軌。
以《莊子·養生主》中《庖丁解牛》一文為例子,馬教授給我們講了為人處事要學習庖丁解牛的刀的精神“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進而引申到對鬥争哲學的解析:不僅要避開矛頭,還要适當地收斂鋒芒。從哲學的角度上這是超越矛盾的具體做法。
在會議結束前,馬教授和現場的同學進行了互動,學生們的提出問題馬教授都一一耐心做出了回答。他為認識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不能隻停留于意識層面的,要結合實際進一步發掘,最後指出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處于一個詩意缺乏的環境中,人要文化的栖居,就應當進一步發展文化産業,取得精神和物質的平衡。


(上圖為現場同學們與馬亞中老師在進行積極的互動)
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