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趙一凡看中美西部

發布時間 : 2015-04-07 點擊量:

 

 

41日上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趙一凡教授應邀來我院做了題為“趙一凡看中美西部”的學術講座。院長伍方斐教授主持講座。我院範靜靜、何明星、林玮生、李斌、王焱、王渤海,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雲山傑出學者盧植、魏在江,高翻學院穆雷,英文學院劉岩、彭保良、張欣、邱小清,西語學院張弛等十多位教授,以及來自中文、西語、英文、高翻等學院的博碩研究生等近60人參加了講座。講座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共同舉辦。

講座一開始,趙一凡便直接說道:“我不是哈佛博士,我首先是一個知青。”知青的身份可以說伴随了趙一凡一生,曾經受過的磨難為他的西行提供了心理基礎,也使得他的根緊緊地紮在人民群衆之中,得以考察到真正的國情。

趙一凡座談

20011年起,已經退休的趙先生就計劃駕車西行,為籌集經費甚至賣掉了蘇州的房子。2012年至2014年三年間,他走遍西部各省,行程超過五萬公裡。一路上險象環生、辛苦颠簸也沒有使他放棄自己考察艱險的中國西部的宏圖大業。他還和當地民衆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真正體味到當地的世态人生。他尤其提到了怒族的莊稼漢不屈于人的铮铮傲骨,稱贊他具有中華民族的陽剛之氣。

相比之下,美國西部的發展則比中國西部要快得多。趙一凡在哈佛讀書時,就曾在老師督促下,多次穿越東西,體察美國的地理環境、人文曆史。他說美國就像一個自由、健壯、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本來就是奔着新大陸的财富去到北美的,所以就帶着一種酷愛開拓的精神,這種精神使得每一個美國人都相信隻要勤勞、勇敢就能獲得财富,美國的西部正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

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決定了中美兩國西部的巨大反差,也決定了兩國民族性格的截然不同。中國西部嚴酷的自然條件,早已規定了中國人世代耕耘的保守格局,進而塑造出我們沉穩内斂的民族性格。而美國西部則養育出一種張狂進取精神,一種銳意創新的文明。

交流環節

  座談後,伍院長特别提到了趙一凡先生獨具特色的文體風格,趙先生解釋說這是效仿了明清筆記。正如錢鐘書先生的《管錐篇》雖然縱論中國經典,夾雜七門外語,但也是用的明清筆記體一樣,趙一凡認為筆記體簡潔凝練、以小見大,尤其适合旅途艱辛的遊人。這也是繼承了徐霞客、顧炎武、黃宗羲的讀書行路的知識傳統。

合影留念

  座談結束後,大家紛紛合影留念,同時對趙一凡先生未完成的《中國與美國》這本夢想之作報以深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