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郭德茂:見山,見水

發布時間 : 2010-04-22 點擊量:

見山,見水

郭德茂

      《五燈會元》卷十七記載了青原惟信禅師一段著名的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禅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這段公案的确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
      其一,未參禅時,山水是自然,我亦是自然,而這自然都是生糙的,與人類文明關涉無多。山水是個生葫蘆,而我是個葫蘆生(僧),我與山水都處于一片混沌之中,所謂“火不能燒火,水不能濕水”。參禅之時,有了“知識”,世界被割裂為形與神、目與心、情與理、現象與本質等等,盡管人的認識有所深入,但它隻是一種偏勝,分析和取舍使人喪失了世界的完整性。悟禅之時,被割裂的世界重新融合,物我相融,情理一統,不複辨何者為我,何者為他。此時的山水在我眼中已是“人化的自然”,此時的我也已是“自然的人化”,盡管山水未發生物質變化,但它在觀念中已不複是原先的山水。這用黑格爾的邏輯表達是正、反、合,是感性的具體、理性的抽象和理性的具體。
      其二,未參禅時,見物未見我,自然的強大力量使我茫然不知有我,我隻是自然的奴隸,與風吹的谷糠、奔鳴的群鹿無異。此為“法執”,即被萬物(外物)所執縛。參禅之時,入于理路,知有我在,忘卻其他。此為“我執”,即被主觀意識所執縛。用龍門佛眼和尚的話說,前者是“騎驢覓驢”,後者是“騎卻驢了不肯下”(見宋•清遠著《龍門佛眼和尚語錄》)。悟禅之時,如南泉所說,“直向那邊會了,卻來這裡行履。”(《古尊宿語錄》卷十二)此時心中一片大明,滿目青山綠水。
      其三,未參禅時,視萬物為有;參禅之時,視萬物為空;悟禅之時,知處中不二,有無雙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真即空,空非真空”,萬物有非真有,空非真空,形有而質空。所謂“頓見佛性”。當然這是佛教對世界的看法。
      禅悟的境界,用馬祖道一的話說,“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拾、無斷常、無凡聖。故經雲:‘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指月錄》卷五)那青原和尚的證悟亦如此。用六祖慧能的話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壇經•般若品》)再看首山省念的話,問:“菩薩未成佛時如何?”師曰:“衆生。”曰:“成佛後如何?”師曰:“衆生,衆生。”(《五燈會元》卷十一)此衆生依然是彼衆生,此衆生又不等同于彼衆生。這又是悟前與悟後的同與不同了。由此可見,禅悟前後,山水依然是山水,而意義發生了變化,人依然是舊時人,而生命的體悟又非同往昔。這大概就是人生經曆和心路曆程的真實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