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雲山論道】第41期:杜甫與江南

發布時間 : 2014-06-15 點擊量:

【雲山論道】第41期:杜甫與江南

 

                            文字:姚淑芬、彭敏靜 圖片:姚淑芬、彭敏靜

今天,路成文老師給英語教育學院和藝術學院的同學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精研唐宋詩詞的路成文老師,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帶領同學走進“詩聖”杜甫的世界,并闡述了杜甫與江南的關系。

 

路成文老師介紹今天講座的主題:“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

 路成文老師講座的主題是“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側重于闡述杜甫與江南的文化關系。

  在進入主題之前,老師先向同學簡單的介紹了杜甫。杜甫有“三頂桂冠”——“詩史”、“集大成”、“詩聖”。其中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因為他的遭遇,流落隴、蜀,經曆安史之亂,用詩筆寫出自己在流落中的見聞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這一段時期的社會現實。然後,老師重點介紹了杜甫的仕途不順。杜甫為官不久,安史之亂發生,做官的理想抱負受到了大大的挫折。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被安史叛軍所俘的杜甫寫下了《春望》,表達了自己憂國和思家的情懷。待逃出重圍後,杜甫投奔肅宗,并被任為左拾遺。但因營救好友房琯而觸怒肅宗,被貶華州。在任職期間,華州饑荒,哀歎國難民苦,并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棄官而逃。幾經輾轉難以維持生計的杜甫到了四川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待嚴武去世後,杜甫離開成都,落葉歸根回到洛陽便是他晚年最大的願望,《聞軍官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抒發了其思鄉心切之情。本去洛陽,但湖北戰亂,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向南躲避戰亂。此時杜甫憶起年輕時在江南有一段浪漫漫遊經曆,便萌發前往江南的想法。最後,在颠沛流離之中,這位命途坎坷的詩人逝世于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

 

  接下來是主題的緒論,老師講解了江南在古代中國的地位。為什麼曆史文化名人熱衷去江南,特别是在他們的青年階段。是因為江南不但流傳着各種傳說,并且有難以抵擋的曆史魅力。

  然後老師進入主題,講解杜甫與江南的關系。為什麼杜甫有着強烈東下的情感?老師在廣泛閱讀分析後,得出主要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江南曾經給其留下深刻印象。在年輕時,他在江南蘇州、黃州、紹興等地有過一段浪漫的遊曆經曆。身處成都,杜甫忽然興緻勃勃想起王徽之雪夜乘舟訪戴逵的故事,詩中《蔔居》最後兩句“東行萬裡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更表明,此時的他向往江南。除此之外,年超五十的杜甫寫下《壯遊》,追憶過去。“枕戈勾踐,渡浙想秦皇。蒸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字字行間透出杜甫對江南的向往。

路老師講解《壯遊》

第二個原因,四川動蕩,杜甫一家來到長江三峽,因土地貧瘠不足以維持生計。此時,揚州市作為各種商品必經的地方,是一個交流中心,天下物質轉運地。在西晉滅亡以後,東晉不斷地發展,南朝幾百年的曆史,使得經濟社會進展飛快。從《宋書·孔季恭等傳論》、《送陸歙州詩序》我們可以知道唐朝江南的興盛,富裕情況。因此,杜甫認為,江南物産豐富,物價不會那麼高,身心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遣悶》中“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他對江南抱有希冀,希望能夠在江南過上比較好的日子。

第三個原因,對親人的牽挂。從“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 我們可以知道他非常地挂念流落在江南的弟弟。杜甫不是感情蒼白。梁啟超曾經寫過一本書《情聖杜甫》,,杜甫不是詩聖,而是情聖,由此可見,杜甫感情豐富而且崇高、崇真。他對國家有感情,對人民有感情,對天下有感情。他是個博愛的人。在流離失所時,他想要找到自己的弟弟,從他的詩《元日示宗武》 中,他對自己的兒子寫詩時也不忘表達自己對弟弟的思戀。從《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我們更可以看到杜甫一定要找到弟弟的決心。

生存陷入困境,戰亂後丢失的親人。杜甫在《壯遊》中追憶江南,沒有真正到江南,他寫了很多詩篇,他感到欣慰,他對江南有切膚之情。杜甫晚年流寓巴、蜀、荊、湘所作詩篇,言及江南的委實不少。它們或追憶年輕時代的吳越之遊,或因時、因事、因物、因境而語及江南。《春日梓州登樓二首》之“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比較典型地表達了杜甫在特定時期迫切希望離蜀适吳的心态。盡管他未必真的“厭蜀”,但他對江南的思念和向往,卻是發自内心的。這其中,既有對于文化江南的眷念,又包含生存之希冀、親情之召喚。杜甫雖最終病殁于洞庭湖一葉扁舟之上,未能實現再到江南的願望,但他早年的吳越之遊,以及晚年對江南的思念、向往和詠贊,使其與司馬遷、王謝子弟、李白、孟浩然等一起,成為江南文化的參與者和豐富者。

 今天路老師講了杜甫和江南,其實就是希望大家之後可以做到設身處地、書真實感人,它講述着打動人的故事,是精神、情感的呈現。儒家經典的作品,貫穿在是人群體血脈之中。詩和曆史、信仰結合一體,表達詩人心中之志,比如建功立業、追求不朽、對于天下蒼生的關愛等等。

    我們現在身處嶺南,那從江南到嶺南,了解核心文化觀念,最好的材料就是作品。詩歌可能是更真實的曆史。通過詩歌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記錄下來。特定的人群帶着特定的觀念。中國人和外國人寫的東西不一樣。對于材料的反映也是不同的。

    

 

何老師總結:

剛剛路老師針對杜甫和江南的關系進行了示範。詩歌即史詩,杜甫是詩聖,他把個人和國家與自己的情緒結合起來。在安史之亂之後,杜甫用人類的智慧去表述時代的動亂,好山好水表達了他對江南的向往。人靠糧食來生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何老師在闡述屈原長江流域、漢江一代文化、東晉偏安,再次南遷等說明江南的初次開放。另外江南勾起了杜甫對弟弟的思念。我們可以知道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以及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輕。我們生活在嶺南,應該學會用自己的筆去寫生活中的場景,寫自己的詩、書,成就生命的厚度。我們失去生命時,還能留下我們的文字。通過文化曆史,我們可以知道曆史變遷。

 

 

提問環節:

 

路老師:大家對于杜甫都很熟悉,所以容易産生共鳴,大家可以直言不諱。學會提問題。

 

提問1:杜甫對江南的感情到底是什麼?有點聽不懂,其實很想聽懂。

 

路老師:杜甫與江南無直接的關系。杜甫對江南懷有一種希望,希望自己有一日即使回不到自己的家鄉河南,但是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至于為什麼杜甫想去江南,其實源于杜甫對江南的認可。這種認可不始于杜甫。其實源于吳越争霸、秦始皇等。杜甫認可江南的山水人文。他希望自己有一個好一點的歸屬。他生活非常地艱難,希望能夠東下江南,能夠生存下來。而生存是最低層次的目标。而且他渴望與弟弟團聚,這也是觸動杜甫對江南的希冀。但是最終事與願違,連死在哪裡都無法實現,隻是後來他孫子那一代托人把骨灰遷回家鄉。他一生都挺悲凄的。

 

提問2:你在研究杜甫的時候最大的收獲和感受是什麼?

 

路老師:我在研究杜甫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和他進行一次對話,不是對着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杜甫。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更多地關注當中的現實。杜甫漂泊在外,他對江南有着希冀。

 

提問3:您說杜甫認可江南文化,所以向往江南。那請問江南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路老師:杜甫認可江南的山水文化。在《壯遊》中,杜甫追憶自己的年輕時代。興趣主要是一種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關注。這是他對文化的認可。他更多的是道家的觀念,對曆史留下的痕迹的眷念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