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晚,毛國民老師在教學樓E204教室開展了主題為“結緣經典,對話大師——兼談西方古代人文經典閱讀的方法”的14級思科信息學院和學院的人文經典閱讀導師見面會。毛國民老師雖然因生病而聲音顯得很有“磁性”,但絲毫不影響其思想的表達,見面會的整個過程時不時因老師風趣幽默的話語而爆發出笑聲。
一開始,老師先介紹自己,“毛”是毛澤東的“毛”,“國民”是國民黨的“國民”。 利用“毛澤東”和“國民黨”這兩個很具有對比性的名詞來讓人記住他“毛國民”這個姓名,這樣的自我介紹,讓人覺得老師是個很風趣的人。老師就這門課程的課程性質、考核方式、作業方式、授課方式、課程資源信息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之後,老師講到了這門課程的開設初衷是為了糾正目前大學專業教育過于注重知識性、技能性的弊端,擺脫專業教育所造成的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局限,培養一種人文意識、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讓學生在情感、審美、曆史、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維度能夠有着全方位的塑造。他指明:中國大學不缺少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缺少的是靈魂教育和精神教育。他通過廣外畢業生和中山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的不同情況——前者雖高薪待遇好但止步不前,後者雖最初不順但能節節高升——來使同學們警醒:要多閱讀經典來增加自己的底蘊,而不僅僅是技能的掌握。
接着,老師重點講到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一些主要觀點:1.論正義(國家的結構與靈魂的結構);2.存在(所知)與能知;3.地穴之喻。
1.論正義
首先老師表明他希望自己能成為廣外的“牛虻”,希望能使同學們麻木的神經受到刺激,希望能使各位同學明白沒有絕對的真理,語言犀利。之後,他先通過蘇格拉底如何利用他的“問答法”來駁倒對方關于正義所發表的言論來使同學們了解到“問答法”,并引出蘇格拉底的名言:“人是無知的”,發人深省。最後,他還結合烏克蘭的時局來與同學們探讨人權與主權的問題,從而說明:正義是強者的權益。
2.存在(所知)與能知
老師用風趣幽默的話語并結合物理和生物知識來引導同學們從可見的世界進入可知的世界。老師首先問:“黑闆真的是黑闆嗎?”從而引發同學們思考。從可見世界的影像、實際事物到可知世界的數字及幾何圖形,最終推出可知世界的理想型,對應的就是從猜想、信念到知性,最終推出理性。老師詢問:“有真的圓和真的直線嗎?”并回答有真的圓和真的直線,但我們沒見過。最後一個學生開玩笑地說:“老師你是真的嗎?”可見此名學生已有在思考了。
3.地穴之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設想在一個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們自小呆在那裡,被鎖鍊束縛,不能轉頭,隻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們後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條橫貫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築有一堵矮牆,如同木偶戲的屏風。人們扛着各種器具走過牆後的小道,而火光則把透出牆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認為影子是惟一真實的事物。如果他們中的一個碰巧獲釋,轉過頭來看到了火光與物體,他最初會感到困惑;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甚至會認為影子比它們的原物更真實。如果有人進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陽光下的世界,他會更加眩目,甚至會發火;起初他隻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後才能看陽光中的事物,最後甚至能看太陽自身。到那時他才處于真正的解放狀态,會開始憐憫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來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時間去适應洞中的黑暗,并且會發現很難說服他們跟他走出洞穴。
最後,老師講了學習經典的方法:1、理性建構。 “修改”一個文本,否定或修改其中的某些前提,增加一些設定,演繹出推論,提示其預設前提等,讓文本對于當前的哲學論辯有所貢獻。2、曆史重建。 發現一個文本試圖在某種話語傳統(或不同傳統的交彙)中回答的問題。找出它所提供的答案。
同學們聽得很津津有味,但可惜,時間有限,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但是今晚他們所學到的,如“人是無知的”、什麼是正義、人權與主權、可見與可知的世界、最大的哲學家是嬰兒、靈魂和人體可不可分,這些問題和新穎的觀點已經夠他們好好思索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