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太阳概況 > 師資隊伍 > 中國文化系 > 正文 中國文化系

陳彥輝

發布時間 : 2010-10-19 點擊量:

陳彥輝,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授,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加拿大阿爾伯特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科研處長、發展規劃處處長、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廣東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主要從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教學與研究。獲評廣外首屆“青年教學十佳”,多次獲得本科和研究生教學優秀獎。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團隊獲得第十二屆“挑戰杯”全國決賽金獎。兼任國際中文教育南方聯盟副理事長、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協會副會長、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藝術基金會評專家等學術職務。

一、主講課程:

本科生: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

研究生:《中華文化經典》《先秦散文研究》《論文寫作指導》

主持教學科研項目

1.周代銅器銘文的文學研究,國家社科基金2010年青年項目;

2.先秦銘文文體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項目;

3.商周銘文的文學價值與文化意蘊,中國博士後2008年第43批基金項目;

4.面向東盟國家多語種粵劇傳播平台,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

5.春秋行人辭令與戰國策士辭令比較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22年;

6.《中國文化》省級一流課程,2020年;

7.《論文寫作指導》省級一流研究生示範課程,2020年;

8.《中華文化傳播》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7年;

三、教學科研成果

專著、教材

1.《春秋辭令研究》,專著,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2.《中華文化精要》,副主編,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3.《周代銅器銘文的文學研究》,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月;

4.國家漢辦俄羅斯遠東地區漢語系列教材《漢語新起點》第3、4冊(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寫作實驗:創意寫作的策略》(譯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

6.《漢語學習法》(譯著),人民出版社,2023

論文:

1.安井息軒《左傳輯釋》的成書及闡釋特征,文學跨學科研究(A&HCI),2024,8;

2.新羅詩人崔緻遠漢詩用典考,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25,2;

3.《箕雅》用典考,北方論叢,2024年第6期;

4.日本漢學家岡白駒《春秋左氏傳觽》的學術意義,光明網2025-02-25

5.全面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9;

6.高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方向與路徑,南方日報,2023年6月13日;

7.加快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交叉學科建設,中國社科報,2022年09月28日;

8.立足經典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南方日報,2024年1月23日;

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助力高校立德樹人,中國教育報,2024年5月27日;

10.學者之外的高本漢(譯文),漢學研究,2021年秋冬卷;

11.張岱《陶庵夢憶》的夢與情,國際漢學,2020年;

12.作為中國古典入門的晁德莅《中國文學教程》節選譯文,漢學研究,2020年;

13.從青銅器銘文、《詩經》及《尚書》看西周祖先祭祀的演變,國際漢學,2019(01)

14.論劉若愚的“詩言志”闡釋,文藝評論,2017(05);

15.論宇文所安、蘇源熙對“詩言志”命題的闡釋,文藝評論,2015(12)

16.周代記事銘文的叙事特點及演變,學術交流,2014(2)

17.周代冊命禮與冊命銘文的體制,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13(2)

18.周代訓诰銘文的發生及其文體特征,文藝評論,2012(2)

19.周代銘文祝嘏辭的文體特征,學術交流,2011(12)

20.周代銘文祝嘏辭的發展流變,文藝評論,2011(10)

21.網絡環境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模式分析,繼續教育研究,2011(3)

22.西周冊命銘文的禮儀内涵及其文體意義,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9(5)

23.春秋筆法與春秋辭令,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研究(首屆文學博士後論壇論文集),知識産權出版社,2009年7月

24.商周青銅銘文文體論,文學評論,2009(4)

25.青銅時代:商周青銅銘文發生的文化背景,學術交流,2009(3)

26.子孫永寶用:商周青銅銘文的不朽之思,北方論叢,2009(2)

27.春秋辭令曆史意識論析,湖南大學學報,2007(1)。

28.春秋辭令的審美意義,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7(1)。

29.春秋辭令運用主體成熟與理論的形成,學術交流,2006(10)

30.文學批評的文化視野,學習與探索,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