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瑾,女,1978年生,博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當代城市文化、遺産保育和文化傳播研究,出版著作有《媒介景觀與城市文化——廣州城市形象研究》《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在《文藝争鳴》《文化研究》《二十一世紀(香港)》《光明日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文章50餘篇,主持省級以上課題多項。擔任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首屆廣東省簽約文藝評論家,首屆“僑說廣州”百姓宣講員。曾獲廣東省文藝評論推優作品創作扶持計劃二等獎,廣東省大學生“挑戰杯”科技學術作品競賽“優秀指導老師獎”,廣東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出版著作】
1.《媒介景觀與城市文化》(專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
2.《都市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部分論文】
1.城市文化遺産的價值永續——論曆史文化街區的有機更新路徑,《中國文化産業評論》第3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2.城市更新,别丢了文脈,2019-07-17,《光明日報》
3.打造世界級曆史文化街區集群,需保也需育,2021-01-26,《南方日報》
4.探尋富有詩情畫意的中華美育,2022-05-18,《中國教育報》
5.最好的美育是與孩子一起成長——漫談《給孩子的七堂藝術課:詩畫融通的美育之道》,2022-05-15,《南方日報》
6.作為活态博物館的曆史文化街區研究——以廣州恩甯路與新河浦為例,2022-01《探求》
7.民間參與式文化保育:老城更新的第三條道路——以廣州新河浦曆史文化街區為例,《廣府文化》年刊,2022年2月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當代城市微更新的文化複興與挑戰,2019-09-19,《社會科學報》
9.粵派文藝批評如何發出時代新聲,2020-04,《粵海風》
10.都市生活中的當代藝術與社會介入——關于廣東時代美術館的文化空間考察,2018-03,《文化研究》
11.當代中國街頭藝術的困境,2012-04,香港《二十一世紀》
12.新媒體時代的偷窺、暴力與謊言——論《黑鏡》中的數字化生存危機,2016-11,《文化研究》
13.第三條道路:文藝生态研究,2011-11,《文藝争鳴》
14.媒介轉型與當代認同性的變遷,2011-01,《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全文轉載于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1第5期
15.地域文化與中國城市認同危機,2009-04,香港《二十一世紀》
16.北京影像與城市中國——《頑主》、《洗澡》、《立春》之現代體驗啟示錄,2008-10,《北京社會科學》
17.媒介想象與地域主義,2009-02,《江西社會科學》全球化與中國想象——當代電影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2009-03,《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18.新聞話語與文學變遷,2006-05,《學術界》,全文轉載于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8月
19.曆史輪回裡的現代空間與新興的城市文化寫作,2006-09,《甘肅社會科學》
20.《雅馬哈魚檔》:都市文化的啟蒙,2014-09,《粵海風》
21.認同的迷思:北京影像與尋父之旅, 2016-10 ,《關東學刊》
22.城市的宿命與多樣性的悲劇,2017-05,《觀故與觀今》,暨南大學出版社
23.媒介景觀中的廣州形象與嶺南文化,2017-10,《都市魔方——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花城出版社
24.嶺南文化與廣州城市形象,2011-11,《粵海風》
25.活色生香的粵式美學,2016-02,《廣府文化》年刊,紀德君、曾大興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
26.當代精英的三種婚姻鏡像——對電影《将愛情進行到底》的解讀,2012-06,《視聽》
27.《梅蘭芳》:國粹主義的神話,2009-02,《藝海》
28.一場泛道德主義的感恩戲,2010-10,《廣東藝術》
29.《立春》:大都市神話的終結?,2008-09,《廣東藝術》
【主持課題】
1.2022年廣東省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實踐類)項目,廣州市越秀區商務局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2.2019年廣東省社科規劃嶺南文化項目《文化保育視野中的廣州曆史文化街區研究》
3.2017年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傳播研究中心子課題重點項目《廣州城市文化與人文廣州建設研究》
4.2016年太阳成集团tyc234cc特色創新項目《城市美學視野中的廣州藝術創意空間研究》
5.2015年廣東時代美術館委托項目《時代美術館及其周邊地區社會文化調查》
6.2009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後期資助項目《媒介想象與廣州城市文化研究》
7.2009年“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人文學中心建設——比較視野的文學通化研究”子課題“全球化時代的城市形象與文化研究》
8.2008年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育項目《大衆傳媒與珠三角城市形象研究》
【所獲獎勵】
1.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秀指導老師獎”(2019年)
2.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年)
3.廣東省文藝評論推優作品創作扶持計劃二等獎(2018年)
4.廣州大學城及周邊地區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第三屆研讨會論文評比二等獎(2009年)
5.校級科研業績二等獎(2009年)
6.校級優秀教學一等獎(2022年、2016年)、校級優秀教學三等獎(2010年,2012年)、校級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優秀獎(2014年,不分排名)
7.優秀本科生導師(2015年,2016年)
8.校級優秀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獎(2012、2017、2018、2021、2022、2023年)
【指導學生成果】
1.指導學生項目《文化保育視野中的“老城市新活力”研究》,獲廣東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國家“挑戰杯”二等獎(2019年)
2.指導學生作品《在曆史中尋找未來》,獲全國“我的中國夢”征文大賽一等獎(2013年)
3.指導學生項目《城市更新中的廣州新河浦曆史文化街區發展現狀研究》,獲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攀登計劃”)重點項目(2018年)
4.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3、2014、2017、2018、2021年),5次結項優秀
5.指導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5、2023年),1次結項優秀
6.指導校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2014、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