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剛

發布時間 : 2009-12-10 點擊量:
 

 

朱志剛,男,1973年生,湖南常甯人,副教授,中共黨員。1992年入讀江西師範大學,專業為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1年入讀暨南大學,專業為文藝學,獲文學碩士學位,被授予“南粵優秀研究生”、“優秀青年志願者”、“優秀研究生幹部”。2005年參加廣東省委組織部第一批“十百千萬”幹部下基層駐農村活動,駐惠東縣增光鎮上圍村工作1年,任村主任助理,被授予“優秀共産黨員”、“優秀駐村工作者”。2006年入讀中山大學,專業為人類學,獲法學博士學位。20169月赴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訪學一年。個人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文學創作和小說評論,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及文本批評,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視野下的族群文化的田野調查和跨文化比較研究等。擔任的主要課程:專業類課程《民俗文化理論與實踐》、《田野調查與寫作》、《旅遊文學與寫作》、《中國當代小說與社會問題研究》、《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等,通識類課程《中國文化》、《民俗文化研究》等。            

 

       

 

一、科研項目:    

 

12013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單位、公司和原住民保護——基于一個林業社區權力結構網絡的人類學研究”(13YJC850034      

 

22009年主持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子課題“傳統節日中的傳說、曆史記憶與文化認同——九阡水族傳統節日的人類學研究”(GDUFS211-2-035      

 

32011年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中國宗教藝術遺産調查與數字化保存整理研究”(11&ZD185      

 

42010年參與廣東省教育廳項目“村落社區的儀式與變遷——安順屯堡地戲的田野調查與研究”(WYM09001      

 

52009年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周村地戲——一個屯堡村落的儀式、家族與權力”(09YJC760058      

 

62008年參與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課題:《人類學社會整合下七姓瑤地區構建和諧農村社區研究》(0804007A      

 

72012年指導學生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單位、公司和原住民保護——基于廣東乳源小南嶺社區的文化人類學研究》      

 

82013年指導學生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發展的困境和對策——以連南瑤族自治縣為例》并獲優秀      

 

92015年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中國城市化進程背景下“城中村”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以廣州黃邊村社區為例》      

 

       

 

二、學術論文:    

 

1、《語言的意義——一種新批評的方式兼讀汪曾祺的小說文本<受戒>》,《暨南大學研究生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01

 

2、《小說的詩化效果》,《江蘇社會科學》(學術版),2002-01

 

3、《節奏與語詞的選擇——談談汪曾祺小說<受戒>中語言的意義》,《名作欣賞》,2003-09

 

4、《試論20世紀後期先鋒小說的發展曆程》,《江西社會科學》,2003-10

 

5、《女性知識分子的悲劇寓言——評於梨華長篇小說<在離去和道别之間>》,《當代文壇》,2004-01

 

6、《論莫言小說的後殖民傾向――以<檀香刑>為例》,《新餘高專學報》,2005-04

 

7、《電視媒體的文化美學形象刍議》,《嘉應學院學報》,2005-04

 

8、《試論二十世紀後期中國旅遊文學研究曆程》,《廣州文藝》,2006-12

 

9、《經俗之彙——二十世紀<詩經>與民俗研究綜述》,《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07-04

 

10、《文化遺産保護和村寨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以三都水族自治縣九阡鎮水各大寨為個案》,《中國水書第二次國際學術研讨會論文集》,2008-07

 

11、朱志剛:社會轉型背景下廣東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02

 

12、朱志剛:論城市村落的現狀、發展和保護——以廣州城市村落為例,城市觀察,2011-08

 

13、朱志剛:民間故事的隐喻和現代性——以《列那狐的故事》為例,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

 

14、朱志剛:家國之間——文學人類學視野下對《詩經》的整體性叙述研究,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7

 

15、朱志剛:九阡水族的傳統節日與禮物交換,文化遺産,2013-07

 

16、朱志剛:論非綜合性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繼續教育研究,2014-06

 

17、朱志剛:多學科視域下傳統節日的研究和思考,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4-07

 

18、朱志剛:傳統節日中的傳說、曆史記憶和文化認同——基于三都水族的研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8

 

       

 

三、著作:    

 

獨著:《安徽之旅》(廣東旅遊出版社,2007-03      

 

參著:《中國文化精要》(華南理工出版社,2012-08      

 

    《政治人類學通論》(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08      

 

    《經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08      

 

       

 

四、部分文學作品:    

 

1,《吳城雜記》,《大學生》19956月。      

 

2,《淘舊書記》,《江西日報》(讀書版)1995108日。      

 

3,《遭遇》,《海風》,20029月刊。      

 

4,《鳳凰三弄》,《作家》(香港作家協會主辦),2003年第19期。      

 

5,《失去的體育西》,《南方都市報》(廣州地理版)2003819日。      

 

6,《<不棄今生>關注艾滋病》,《羊城晚報》(娛樂版)2004518日。      

 

7,《躲在熱鬧背後的一座山》,載于《千家寫嶺南》,廣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8,《江西行迹》,《廣州文藝》(廣州市天河區文聯作家協會專号),20073月。      

 

9,《母親》,《廣州文藝》,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