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發布時間 : 2011-05-06 點擊量:

劉小平,男,1966年11月生,安徽安慶人,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主編,粵港澳台文學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6月畢業于安慶市師範學校(四年制);1994年6月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獲碩士學位;2003年6月畢業于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博士學位。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2003年7月到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任教,期間曾入暨南大學中文系做博士後研究。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廣東省作家協會、廣東省批評家協會、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另任民革省直屬廣外支部主委、民革廣東省委會委員、民革省委會祖統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孫中山研究學會理事,廣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第一理事會理事。

 

一、開設課程

本科生:中國現當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思潮研究、現當代小說流派研究、現代詩歌理論與寫作、新時期文學研究、新詩寫作

研究生:西方叙事學、中外詩歌比較研究

 

二、研究方向

現當代文學思潮與批評、中外文學文化關系、世界華文文學研究

 

三、主要學術論文

《大學新詩教學與校園詩歌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學理論》,2012年第3期。

《新時期存在主義文學思潮與道家生存論》,《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11年第1期

《新時期文學的自然話語與道家文化》,《淮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11年第5期。

《1990年代文學的欲望話語與道家快樂觀》,《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年第5期

《對象主體性:可能性及其意義》,收入《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文學研究》,知識産權出版社,2009年7月。

《新時期文學的人道主義話語與道家思想》,《甯夏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1期。

《四個中間代理論家談中間代》,《詩歌月刊》(下半月),2008年第2-3期,合著。

《薩特與老莊的自由觀及其互闡的可能性——以新時期文學為闡發對象》,《青海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

《中間代:命名的有效性與持續發展》,《詩歌月刊》(下半月)2007年第1-2期。

《消費主義的本質、内涵及其影響》,《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2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行為主義教學模式檢讨》,《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年第7-8期。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現狀及其改革趨向》,《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7年第5期。

《九十年代文學的閑話話語與道家人性論》,《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6年第4期。

《“鄢烈山現象”的形成及其意義》,《學術研究》2006年第10期。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閑适欲望話語及其精神特質》,《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6期。

《新時期文學中道家話語的發生機制及言說途徑》,《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論新時期文學中的道家話語發生問題》,《暨南學報》2005年第5期。

《主體聲音的裂隙及對政治意識形态的突圍》,《内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道家文化與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綜述》,《山西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5期。

《阿城小說的欲望叙述策略及其當代意義》,《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5年第3期。

《20世紀中國文學對儒家文化的尋根及其張力》,《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儒家“善”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欲望叙述》,《學術探索》2005年第2期。

《道家文化與20世紀國民性改造思潮》,《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1期。

《“道”的隐遁與顯現》,《阜陽師院學報》(哲社版)2005年第1期。

《寒山碧的傳記文學觀與文學史寫作》,《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報》2004年第3期。

《仁義·現代性·欲望》,《江淮論壇》2003年第2期。

《文學研究要貫穿曆史意識》,《江淮論壇》2001年第4期。

《目标的窘困與意義的迷失》,《阜陽師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5期。

《評卞國福詩集〈朝霞滿天〉》,《江淮論壇》1999年第3期。

《與大師的學術較量》,《中國圖書評論》1998年第11期。

《傳統文化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甯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

《戴望舒詩作的語言策略》,《江淮論壇》1996年第1期。

《安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述評》,《安徽史學》1995年第5期。

《人文縱橫專欄座談會綜述》,《江淮論壇》1995年第6期。

《李長之的文學批評觀》,《池州師專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4期。

《通俗文化與人文精神》,《江淮論壇》1995年第3期。

《李金發、戴望舒詩歌比較論》,《贛南師院學報》(哲社版)1993年第6期,第一作者。

 

四、主要學術著作

《有根的文學——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取樣》,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獨著。

《新時期文學的道家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獨著。

《欲望的重新叙述》,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合著。

《當代安徽簡史》,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合著。

《中國發展全書·安徽卷》,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7年,合著。

 

五、科研項目

《以創意寫作為旨歸的詩歌寫作教學模式探索》,主持,廣外大教研項目,2013年,省教育廳教改項目,2014年。

《中間代詩歌研究》,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2012年。

《人文學與當代創作理論》,廣東省211工程子項目,主持,2009年。

《神化文學研究》,廣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項目,主持,2009年。

《新詩教學改革與校園詩歌發展關系》,廣外大教研項目,主持,2008年。

《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與中國當代文學的關系研究》,廣州市社科規劃項目,主持,2007年。

《中國當代“文學主體性”話語研究》,廣外大項目,主持,2005年。

《新時期文學的道家話語》,廣外大項目,主持,2005年。

《中國現當代文字課程教學模式探索》,廣外大教研項目,主持,2004年。

《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的外來影響研究》,廣外大創新團隊項目,主要參與,2006年。

 

六、學術獎勵

《有根的文學》獲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第三屆“南方批評”優秀學術獎一等獎,2013年。

《大學新詩教學與校園詩歌發展的困境及對策》獲廣東省寫作學會2010-2013年優秀科研成果論文類二等獎,2013年。

《當代安徽簡史》獲安徽省第六屆社會科學獎二等獎(政府獎,2006年)。

 

七、聯系方式

辦公電話:020-36206419

電子信箱:liuxiaoping19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