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立背景
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設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原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以海内外客家為研究對象,以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學為研究重點,人員多數為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師,曾經緻力于“台港澳暨海外客家文化研究”,現在主要研究方向是客家語言與文化,客家資料電子化。
2. 功能定位
客研所作為一個院級平台,以研究客家文化為主要任務,用于整合研究資源可以用來申請各級社會科學課題,用以組織力量,攻克客家學中的新課題。在經費充足的條件下,可以組織中小型的研讨會。
3. 戰略目标等
家方言研究,以曆來關注比較少的英德客家話為突破口,開展調查研究,比較其境内
其他方言,弄清楚曆史上這裡方言更替交融的過程。同時開展粵東、粵中等地核心地帶客家話詞彙調查,記錄農業文化詞,保存傳統。
延續研究客家文學的傳統,更加注意田野調查,以現代錄音、錄像的手段,保存民間文藝,并溝通海内外,發掘客家文化資源,适當地開發其商業價值。
以理論指導實踐,在高校促成客家文化協會的建立。參照台灣等地的先進經驗,促進文化多元化,提倡保護地方文化,尊重族群個性。條件成熟時,可以開設客家文化的選修課程,編寫客家文化的教材。呼籲在廣州、深圳等地設立客家電視台。
4. 調查研究
英德語言文化調查課題開始啟動
2008年6月20日至22日及2008年8月4日至9日,嚴修鴻教授兩次前往英德調查當地的“附城話”,完成字音條目4500條的錄音與轉寫及2508個詞彙項目、150個語法條目的調查。
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 《客家方言曆史層次研究》結題
嚴修鴻教授主持2004-2007,2008年11月順利結題,審核結果:良好。
本課題對揭示漢語方言尤其是客家方言的曆史發展有深刻的意義。客家方言與周邊的閩、粵、贛、湘都有所接觸,客家方言的曆史層次問題的解決,有助于理解漢語史與中國文明史。
漢語文化推廣研究所嚴修鴻教授獲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研究課題一項
嚴修鴻教授 2009年1月14日與華南理工大學客家研究所簽訂科研合作協議,獲得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研究橫向子課題一項:水源音客家話詞典。該項目于2009年春節後開工,将開展多次調研,計劃在2012年1月30日前完成一部深入反映東江客家話詞彙面貌的詞典一部。
我院客家文化研究所與英德文史委員會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客家民俗文化研究工作
為進一步發揮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作用,開闊文史委員視野,2009年6月5日英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考察團成員來到太阳成集团tyc234cc客家文化研究所進行考察交流活動,舉行了兩個專業性的學習交流活動:關于英德客家民俗文化的座談會和專題講座。
承擔《廣東客家史》章節的撰寫任務
羅可群教授、嚴修鴻教授、方尤瑜副教授等擔任由廣東客屬海外聯誼會主編的的100萬字的巨著《廣東客家史》的有關章節的寫作任務。
《澳大利亞客家》(羅可群教授 著)2009年9月由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世紀上半葉已有,零星的客家人到澳洲,而成群結隊移居的現象,則在20世紀下半葉,主要是來自越南、柬埔寨、老撾和帝汶的難民,此外是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和毛裡求斯等地來的移民,至于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的移民則主要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書對澳洲客家的形成,分布,文化貢獻等做了詳細描述。
中文信息數據庫研究中心是院級科研機構,成立于2006年。中心擁有高性能服務器、語音測試分析軟件、高質量語料庫以及錄音筆、掃描儀、打印機等辦公設施。中心主要開展普通話與方言語音的研究,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語料庫語言學研究。現任中心主任為嚴修鴻教授。
地址:三教401
電話:362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