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第七屆“中學西漸杯”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綜合技能大賽在四川成都落下帷幕。本次大賽由中國教育電視台和國家語委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泉州師範學院及廈門“中學西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經過初賽嚴格選拔,共有37支本科生隊伍、21支研究生隊伍晉級全國總決賽。在我院彭淑莉老師的指導下,何潇、程琬淇、古宇晴組成的團隊,以初賽小組第一的成績晉級,并在總決賽中榮獲本科組全國一等獎,創我校曆史最佳成績,展現了廣外學子在漢語國際教育領域的專業素養。
“中學西漸杯”大賽通過初賽的教案撰寫、課件制作和在線課程直播,考驗參賽者在數字化教學環境中的教學設計和現代技術應用能力;總決賽則通過教學展示、理論考試、中國文化短視頻制作、中英文問答等環節,全面評估選手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

總決賽師生合照

前排左起:彭淑莉老師、何潇;後排左起:古宇晴、程琬淇

總決賽頒獎現場
初賽創新:雲端課堂的實踐智慧
在初賽階段,何潇和程琬淇負責直播教學,并通過多輪模拟教學不斷優化方案。團隊設計了互動性強且有效的課堂活動,充分發揮了線上教學的優勢。同時,結合彭淑莉老師和外籍學生王偉的反饋,團隊精準定位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提升了教學的文化适應性和語言教學成效,為後續比賽提供了重要支持。


何潇、程琬淇在線授課
決賽風采:精研教學與策略突破
決賽階段,廣外學生團隊在彭淑莉老師的指導下,憑借團隊成員的明确分工和協同合作,出色地完成了多項高難度的任務。
何潇:精講多練,打造高效互動課堂
在決賽中,何潇負責說課與講課環節。依托廣外漢語課堂的教學平台,何潇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團隊通力合作,采用了“精講多練”的教學策略。
“我們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操練活動,從基礎的模仿表達到互動式情景問答,再到角色扮演的綜合運用,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獲得參與感與成就感。”何潇介紹道。“這些設計能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内實現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試講時,何潇展現了高度的課堂掌控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确保了教學目标的達成。她坦言:“說課與講課是比賽中分值占比最高的環節,壓力不可小觑,但團隊的支持讓我充滿信心。”
回顧整場比賽,何潇表示,她深刻體會到漢語國際教育領域内教學創新的廣闊空間。結合其他選手的精彩展示與評委的專業建議,她意識到,即便是單一的語言點,也能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呈現出豐富的教學效果。這次實踐與交流的機會拓寬了她的教學視野,進一步堅定了她精益求精、向優秀漢語教師邁進的決心。

何潇現場教學
程琬淇:深耕理論,提升教學分析能力
在備賽過程中,程琬淇從曆年真題入手,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将精力集中于核心科目,同時利用碎片時間補充文化知識。程琬淇表示,這段學習真正踐行了“以賽促學”的理念,深化了她對漢語國際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理解。
理論考核涵蓋客觀題和主觀題兩個部分,既考察知識儲備,也對教學分析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盡管客觀題的範圍廣泛,但憑借紮實的記憶方法,程琬淇能夠較為從容應對。主觀題的挑戰則更為突出——需在短時間内分析學生的偏誤,并提供全面的教學評價。“主觀題的核心是臨場判斷和系統思維,”她說道,“我在備賽時收集了大量對外漢語課堂實錄,通過反複練習提升自己快速發現問題并全面評價的能力。”
程琬淇認為,理論考核不僅是對知識的檢驗,更是對個人教學素養的全面考察。這次經曆讓她深刻意識到,教學評價離不開實踐經驗的積累與多維度的分析能力,同時也激勵她在未來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為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做好準備。

程琬淇參加理論考核
古宇晴:流暢雙語,靈活展現綜合素質
在決賽中,古宇晴主要負責中英文問答環節。為此,她系統研讀了《國際漢語教師證書面試常見英文問答》和語合中心曆年的面試真題,這些資料涵蓋課堂管理、教學組織、中華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及時事熱點等多個領域,不僅大大提升了她的理論知識儲備,還增強了她的臨場應變能力,幫助她在多樣化的評估标準下充分展現自己的綜合素質。
賽場上,古宇晴以流暢的雙語能力和穩重的台風獲得贊譽。面對評委提出的挑戰性問題,如“外國人覺得漢語難學,你怎麼辦?”和“如何幫助學生從‘有’字句過渡到存現句?”她能迅速給出條理分明的回答,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實用的解決方案,彰顯了卓越的教學技巧和專業素養。
古宇晴深刻認識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國際漢語教師,不僅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還需在教學設計、文化傳播、課堂管理等多方面均衡發展,注重将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真正成長為勝任多元挑戰的“多邊形戰士”。

古宇晴中英文問答現場
文化短視頻:聚焦“花”文化,傳遞綠色發展理念
在短視頻項目中,古宇晴提出以“環保”為核心主題,與團隊共同策劃完成了作品《Guangzhou, Flower City in Bloom》。短視頻以廣州“花”文化為切入點,旨在打破外國人對中國“環境污染嚴重”“不注重環保”的刻闆印象,通過展示廢棄桃花的循環利用,傳播新時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制作過程中,程琬淇負責拟定初稿腳本,梳理短視頻的整體結構;随後,團隊前往白雲區石馬桃花種植基地實地采訪取材。何潇采訪了基地負責人黎志裕先生及當地花農,深入了解桃花複種與加工的細節;同時,嶺南押花藝術非遺傳承人傅慶軍女士提供了豐富的押花素材,展示了傳統文化與環保理念的有機結合。
在腳本最終确認環節,何潇與古宇晴對内容進行了反複修改與完善,确保邏輯嚴謹、表達流暢,同時精準體現環保主題與文化特色。在廣外新傳學院EDDY逆流社的支持下,廣外代表隊迅速完成了文化短視頻的制作,并取得了優質的視覺效果。短視頻通過桃木工藝品、花茶等案例,展示了廢棄花卉“變廢為寶”的過程,彰顯了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實踐價值。
古宇晴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此類項目,将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傳遞給更廣泛的國際受衆,讓“花城廣州”成為全球生态文明建設的标杆。

廣外代表隊于石馬桃花基地進行實地采訪
在本次比賽中,廣外學子展現了卓越的教學實踐能力,體現了廣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未來,他們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極推動中國文化與漢語教育在全球範圍内的深入傳播與發展。
撰稿人:何潇
圖片來源:程琬淇、古宇晴、“中學西漸杯”主辦單位
初審:羅俊芬
二審:吳俊峰
三審:彭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