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講座回顧| 行走嶺南——廣東民間文化分布

發布時間 : 2024-01-09 點擊量:

1月8日,一場以“行走嶺南——廣東民間文化分布”為主題的講座在二教106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麗娜主講,廣外文化創意研究中心主任袁瑾教授主持。講座從介紹民間文藝家協會、認識何為民間文化和介紹廣東民間文化分布情況三部分出發,旨在讓同學們了解廣東民間文化,并對廣東民間文化的當下發展狀況進行簡要分析。

李麗娜副主席從介紹民間文藝家協會講起,讓同學們對民間文藝事業有了初步的了解。該協會工作目标為緻力于組織、規劃、指導民間文學、民間藝術及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護、傳承工作,實施民間文化遺産搶救與保護,開展國内外有關民間文化的學術交流、展覽展示、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保護民間文藝工作者的正當權益,全方位推動民間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當今協會也開展了許多品牌活動以保護并宣傳民間文化,如“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廣東省古村落調查認定”“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廣東省農民畫作品展”“嶺南民俗文化節”“廣東省民間歌會”“廣東省花燈文化節”“廣東省民間文藝著作評獎活動”等。

李麗娜副主席在講座中

李麗娜副主席提到民間文化是自發的、自娛的通俗活動,用以娛樂民衆自我的文化形态,緊接着為我們介紹豐富多樣的廣東民間文化,它們星羅棋布、各具特色。

李麗娜副主席首先介紹了“舞動嶺南”——廣東的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是我國許多民族在婚配、宗教祭祀、種植、收獲等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所舉行的各種群衆性的舞蹈活動,民間舞的種類有吉祥瑞獸類、奇珍異獸類、飛禽走獸類、歲時節令類、 生産勞動類、宗教祭祀類等,其中重點介紹了潮汕英歌舞、佛山醒獅、湛江傩舞等舞蹈,并通過英歌舞的視頻讓同學們感受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李麗娜副主席介紹民間工藝

“手藝嶺南”——廣東民間工藝版塊中,李麗娜副主席向同學們介紹了廣東當今的民間工藝發展狀況,民間工藝大緻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實用性的,比如潮州大吳泥塑、廣作家具等;另一類是觀賞、玩賞性的,比如龍門農民畫、粵繡等。

“美味嶺南”——廣東飲食文化,是民間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講座中提到,2013年4月至11月,由南方日報社、廣東省文聯和廣東省民協發起舉辦“美味廣東——尋找廣東十大傳統美食之鄉”活動,在全省範圍内評選出十大傳統美食之鄉,并評選出一百味傳統特色小吃,其中對于“傳統美食之鄉”有着嚴格規範的認定标準。廣東十大茶鄉和十大名茶評選也有力地促進了山區的經濟發展,為山區原本賣不出去的好茶打開了銷路。

李麗娜副主席介紹民間工藝

“古風嶺南”——廣東古村落是嶺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鄉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鮮活的“嶺南民俗文化博物館”。随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古村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幸而在民協保護工作的開展下,許多古村落得到了保護與新生,并有許多卓然的工作成果。講解中還提到廣東四大園林,分别是:順德清晖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環境秀麗,景色宜人。

“聲韻嶺南”——廣東民間音樂部分介紹了廣東音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等民間器樂和客家山歌、汕頭漁歌等民間歌謠。其中汕頭漁歌受到了民協的關注,得到國家的大力保護。民協專門在北京策劃了《“漁歌裡說”——我唱漁歌給黨聽》汕尾漁歌專場演出,漁歌作為疍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被大力推廣弘揚。這是民協對民間音樂傳承保護的典型事件,汕頭漁歌傳承人由十幾位阿婆發展至包含各年齡層的數百人,避免了漁歌的沒落和消逝,保護了廣東民間音樂的一顆明星。

“節慶嶺南”——廣東傳統的特色節日有盤王節、北帝誕、波羅誕 、媽祖誕、伍丁誕、開耕節、土地神聖誕、廣府廟會等。嶺南傳統節日,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符号,是百越文化、溯源文化之根脈。節日慶典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願景,體現和負載着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與心理訴求,同時也成為維系海内外華人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節日傳承和持續發展演變的内在驅動力。

“戲說嶺南”——李主席向同學們展示了繁多的聲腔系統、燦若群星的藝術家和精彩紛呈的劇目,而唱、念、做、打、手、眼、身、步、法“四功五法”等表現手段和美學特征更是獨樹一幟。廣東目前有十五個劇種留存,除粵、潮、漢三大劇種外,還有其它:西秦戲、正字戲、白字戲、雷劇、花朝戲、皮影戲、傩戲、花鼓戲、山歌劇等。戲曲的保留和傳承不易,民協意識到這一點後,收集了衆多戲曲的唱本并編纂成冊,使其得以保存和記載。

李麗娜副主席介紹編纂成冊的戲曲唱本

“海絲嶺南”——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是指海上絲綢之路上某一點的曆史定格,不僅涵蓋廣東濱海市縣有關的港口,也包括廣東不靠海的東西北部山區,所有地區保留或建設有紀念意義的文化地标(如南雄梅關、梅縣淞口等),這些地标與曆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人員交流、物品交流、思想與宗教交流、民俗交流等内容。民協針對文化地理坐标的認定制定了規範統一的标準,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保護和文化挖掘。廣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标有廣州十三行、廣州黃埔古港、深圳南頭·赤灣絲路曆史文化古迹、汕頭樟林古港等。

講座的最後,李麗娜副主席引用民俗學者劉魁立先生的一句話為同學們做了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提供我們民族認同感的重要依據,是我們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是我們民族特質、民族性格的體現,同時也是其他民族認識中華民族的标識。這種認同感,使我們每一個人找到自己存在于社會的位置,找到我們的親人、朋友和生活于其中的社會群體,因此,我們就有了依靠,有了力量,有了生活的快樂和生活的意義。”

活動合影

講座主持人袁瑾老師點評并總結說,講座讓同學們了解到廣東民間文化的譜系,同時也深刻地感知到行萬裡路的重要性,文化不隻在書齋中,更在生活裡。文化本身應該是活态的,要從生活中、情緒中、感覺中感悟文化的魅力,以行走的方式深入探究文化的内涵,因為沒有傳統、沒有民俗,也就沒有當今的現代化。

最後李麗娜副主席借講座表達對年輕人振興傳統、複興民間文化的殷切希望。保護、傳承、活化文化遺産,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的艱巨使命和任務需要年輕人的延續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