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之間,心靈之間。
一月伊始,太阳成集团tyc234cc漢語言文學系積極落實本科生導師制度,開展了14場本科生導師讀書會。本次實踐周讀書會因疫情影響以線上形式開展,師生在雲端暢談文學,圍繞經典書目進行賞析,進一步理解作品内涵,同時亦交流、分享學術研究方法,激蕩學術思維,夯實寫作基礎。共讀、同賞、互啟,成為了本次讀書會的關鍵詞。
經典著作賞析
肖四新老師與指導的4個年級20名本科生,圍繞基督教經典《聖經》進行了交流。肖老師着重從《聖經》的形成、猶太教與基督教的關系、舊約與新約的關系、《聖經》的内容、基督教的積極意義與消極之處等方面介紹了《聖經》,随後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并與同學們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與讨論。

肖四新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盧文婷老師的讀書會圍繞美國知名漢學家魏愛蓮撰寫的學術論著《小說之家:詹熙、詹垲兄弟與晚清新女性》展開。
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晚清新女性形象、論著的研究方法和文本内容、詹氏兄弟女性觀念的形成與本質、詹氏家族的寫作差異等多視角進行分析,共同走進了魏愛蓮筆下的晚清文學家族。
盧老師簡要點評了同學們的報告,旁聽的大一同學也分享了他們閱讀時遇到的困難和閱讀論著後的感受。最後盧老師對大三同學學年論文的選題方向進行了分析和指導,讀書會順利結束。

盧文婷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陳文傑老師帶領同學們共讀《哈姆雷特》。同學們談到《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在陳老師進一步的提問下,從各自印象深刻的句子出發,分析哈姆雷特的行為及背後的原因,更關注哈姆雷特個人的性格、心理、經曆等特質。在陳老師的指導及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同學們也對“To be, or not to be”這一經典語句的真實含義有了新的認識,正契合陳老師對同學們一貫的期待:細讀文本,找出證據證明自己的想法,才算真正讀透一部作品。

陳文傑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湯達老師的讀書會以薦書形式展開,推薦人講出自己的推薦理由,并與大家簡單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
湯老師推薦了英國作家薩拉•貝克韋爾的《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本書就人文學科的學生如何閱讀、以及如何從閱讀中得到關于生活的啟示等問題,做出了很好的示範,可以增進閱讀與人生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同學們也各自推薦了書目,如《世說新語箋疏》《小說寫作十日談》《蘇東坡傳》等。這份寒假閱讀書單,有助于同學們開拓閱讀視野,度過充實的假期生活。

湯達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學術方法指導
陳詠芹老師為他指導的本科學生,作了關于論文寫作的講座。陳老師結合學生在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情況,重點講了如何選題、如何提煉論點、論證過程中的邏輯思維等方面的問題。
陳詠芹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何明星老師與所指導的本科生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的内容展開:第一,大一同學講本學期的收獲或困惑,高年級同學結合自身經驗予以解答和指導;第二,何老師講學年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和具體要求,并對學年論文的選題給予指導;第三,學習有關文獻綜述的指導性文獻;第四,大三年級同學講自己關于學年論文的大緻設想。會後大家交流近況,互相祝願。

何明星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張向榮老師以“方法論”為起點,從《工具論》談起,以中西先賢的學術研究案例為線索,統攝了方法論在人類藝術史發展曆程中的意義、作用以及理論層級,啟發學生思考關于研究的方式問題。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辨析了中西藝術發展進程中方法觀念之異同,其中有批評方法的相同,也有由于文明起源、曆史曆程、文化實踐等空間差别造就的研究方法體系的不同。

張向榮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林炜娜老師與所指導的本科生圍繞學術論文的寫作進行了交流。林老師介紹了文學研究的基本範疇,并從選題、資料收集、框架搭建、研究方法、參考理論、寫作規範、寫作修改等方面進行了論文寫作的指導。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問題和提出的疑問,林老師從往屆優秀學年論文和優秀畢業論文中整理出思路,并提出解決對策和改進方法。随後,幾位20級同學分别就自己的選題情況進行了彙報,林老師一一做了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其他年級的學生也積極參與了讨論。
林炜娜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羅長青老師以“文獻資料查找與學年論文寫作”為題,召開了讀書會。此次會上,羅老師介紹了學年論文寫作流程及注意事項: 第一,多角度解讀作品;第二,确定好選題;第三,正确查找文獻資料;第四,注意初稿寫作;第五,論文的修改完善。通過讀書會活動,參與的同學對論文選題、文獻檢索、寫作構思、初稿撰寫、修改完善等有了初步的認識,為接下來的學年論文寫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羅長青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胡穎華老師對學生進行論文寫作指導。首先在分組讨論中,同學們闡述了對“學習”和“研究”的看法,并進行分享。随後談到,文學作品的研究更加自由,沒有絕對一緻的看法,觀點可更新穎,但重論證質量。在分享中還提到了“三部提問法”:一,我要研究;二,具體而言,我想聚焦以下疑問;三,回答上述疑問有助于什麼,幫助學生進行論文選題。最後,師生從具體論文題目對論文寫作進行寫作分析,提問并解惑。

胡穎華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新現象新讨論
朱志剛老師帶領學生,以《廣州文藝》中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為具體案例進行分析讨論,其中重點讨論了刊物中的《傳家寶》和《尋找阿波羅》兩部文學作品以及蔣述卓和楊慶祥的新南方寫作的學術觀點。
在讨論過程中,同學們發現兩部作品風格不同,各有長短。期間談及新銳女作家林棹及其作品,對其生平履曆有了大緻了解。随後朱老師對本期刊物做了總結,通過本刊,可以借機窺探大灣區整體性的作家群體及其創作才華的展示。而在“新南方寫作”的評論裡,幾位老師則對寫作者們提出了更高更精準的要求。
讀書會以一句話分享收尾,大家各抒己見,意猶未盡,在讨論和分享中收獲了許多。
朱志剛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何少軒老師的讀書會以“善用鏡頭這支筆”為主題,分析拆解“CPC形象宣傳片”中體現的視頻制作技術,并以此交流廣外形象宣傳片的設計思路。
在初步調研的基礎上,同學們各抒己見。22級同學主要從文字、叙事、精神三方面進行分析。21級同學則着眼于特點與定位,對切入點與人物進行了肯定。20級同學通過宏觀視角微觀細節、鏡頭與旁白、大衆心理三個角度進行剖析。畢業學姐梁趙娟作為與會者,在對前面内容簡要總結後,表示時間順序是本宣傳片的重要特征,并強調想深刻了解一部視頻,必須學會從剪輯者視角思考。
讨論過程中,何老師也進行了指導與點評:一,加強對相關數據的收集與總結;二,深化學習鏡頭使用技巧;三,培養“創作者”意識。通過積極高效的交流,同學們對廣外宣傳片的創作産生了興趣,并分享了各自的創作思路,産生了許多富有高度創造性和可行性的設計方案。
何少軒老師本科生導師讀書會
結語
本學期讀書會圓滿落幕。在這場于文學之屋的座談中,同學們對經典著作有了更深入精辟的了解,對文學鑒賞有了更多元的視角與更多樣的論據,對學術論文的寫作有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師生間的紐帶也更為堅韌。在如水般湍急的日子裡,師生能一起靜坐聊書,雲端思維碰撞,是疫情期間明亮而熱烈的色彩。
文字整理 | 劉遠怡
編輯 |
審核 | 林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