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周小兵談學科融通與外語院校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

發布時間 : 2023-02-23 點擊量:

本網訊 2月17日下午,北京語言大學周小兵教授應邀到我院做題為《學科融通與外語院校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設》的講座,我院院長陳恩維,黨委書記謝秀蘭,黨委副書記吳俊峰,副院長于屏方、彭淑莉、羅長青,漢語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邱春安,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楊帥可,漢語國際教育系教師汪磊等參加了講座。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與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緊密相連。周小兵教授從中國語言文學入手,通過某教材中“A不比B+謂詞”的結構引出漢語教學語法的主要内容,即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教什麼、怎麼教,而學生應該如何學。周老師強調,中國語言文學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基礎學科之一,在教學中不能隻注重語言形式,應該結合語篇呈現、解釋和練習語法知識,同時基于學生的認知機制和教學内容的難度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周小兵老師指出狹義的應用語言學是外語教學,而在語言教學中互動假說與協同理論、王初明教授的“續”論等理論都不失為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研究發現,讀後續寫任務同樣适用于漢語教學,周小兵老師以洪炜、石薇學者的研究為例,闡述了讀後續寫對促進學生習得量詞的有效性。關于協商類型的研究,周老師指出在漢語口語教學中意義協商和内容協商的數量接近,而形式協商的比重相對較少。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激發學生關注和學習語言形式,并考核學生的協商互動能力。

在教育學與國際中文教育的交叉領域中,周教授向大家介紹了《老乞大》《樸通事》《漢語官話口語語法》等早期漢語教材,并指出早期教材的編者多為二語學習者,易發現漢族人難發現的問題,同時虛詞、語序作用、特殊句式功能等漢語規則也最早見于這些教材中。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二級學科,其重要觀點語言習得共性為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很多啟示。周小兵老師結合語言習得機制對漢語教材中的語法點及人際智能活動進行分析,指出二語教學中的語言現象應結合心理學理論進行分析,應該通過漢外對比找出語言負遷移的途徑,同時通過對教學和教材的分析,找出産生偏誤的原因。

 

國際中文教育者的使命是傳播中國文化,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如何促進不同文化背景者的有效交流及和諧融通是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因此,周小兵教授表示,國際中文教師應學好傳播學和跨文化交際學,根據當地的教育體制和教學大綱,依據學習者的特點設計教學點、教學順序、練習活動等,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的區域性和本土性發展。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知識,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技能,既要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傳播中國的當代文化,建立融通中外的新概念,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

國際中文教育是一門新興的融通性學科,在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具備跨學科知識和視野。漢碩學生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新生力量,不僅需要學習語言本體知識和教育學知識,也需要涉獵傳播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知識,培養全球視野,向世界展現一個立體、全面、真實的中國,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撰稿:陳翹

 

周小兵,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雲山講座學者。《世界漢語教學》等刊物編委,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二語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院長,國際漢語教材研發與培訓基地主任,第一、二屆全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出版《句法·語義·篇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等專著、教材數十種,在《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餘項,主持建設全球漢語教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