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新聞動态

從柔軟的文學裡讀懂中國 | 廣外創意寫作中心師生受邀參加“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之文學沙龍活動

發布時間 : 2020-11-27 點擊量:

2020年11月22日上午,“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之文學沙龍在廣州香格裡拉酒店三樓蓮花廳會議室召開。受主辦方邀請,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廣外創意寫作中心執行主任朱志剛老師帶領四位同學出席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嘉賓中共有6位是廣外創意寫作中心的外聘導師——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楊克老師、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副理事長歐亞老師、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王威廉老師、《作品》雜志社副社長鄭小瓊老師,他們在現場做了精彩發言。外聘導師中的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老師、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李洱老師在線上進行了視頻發言。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和國際著名智庫21世紀理事會聯合主辦, 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時間是11月20日至22日為期三天。

 

大會主題為“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前政要、國際智庫、國際組織、全球知名城市領導人、企業家等近千人出席大會或視頻形式參會,聚焦新全球化和中國現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進行深入交流。

11月22日上午舉辦的首屆“讀懂中國”文學沙龍:從文學讀懂中國——邀請了中國重要作家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發起讨論“從文學讀懂中國”重要命題,希望以文學的方式發出中國的聲音,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生活”與“中國現實”,從文學的角度讓中外人民“讀懂中國”。

 

活動當天還宣布了“讀懂中國”文學院落戶廣州,并在現場為“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揭牌,作家蔡崇達擔任中心主任。

 

第一部分:嘉賓發言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博永:

 

很高興能夠以文學的名義與大家相聚在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一同見證“讀懂中國”文學院的籌建和“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的成立。自古以來的中外交流經驗告訴我們,通過文化和文學的對話交流,才能更好、更有效消除不同國家、不同文化族群的隔閡,特别是今天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下,文學作為人類共通的精神語言,對于中國形象的塑造和中國聲音的傳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文學是國際社會讀懂中國的重要途徑。

2020年“讀懂中國”文學沙龍在廣州舉辦,這是第一次文學沙龍,是“讀懂中國”首度開拓文學闆塊,也是推動以廣州為文學中心地的人文灣區建設的重要事件。

期待“讀懂中國”文學院及“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能夠成為一個引領者、革新者,創新中國故事的文學表達,用國内外民衆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真實生動的中國生活與中國現實,形象地描繪中國新時代的美好圖景,及時有效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望,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現在不是中國沒有故事,也不是我們沒有聲音,關鍵是我們的故事,我們會不會講,講出去人家愛不愛聽,我們的話,人家願不願意聽,聽了願不願意接受,挑戰很大。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

 

文學故事與廣州花城這座城市發展的脈絡始終相輔相成。每個人内心都有一個文學的小天地,都有一個文學的夢想。回顧1992年在家鄉的中學創辦了銀杏文學社,此後文學一直伴随自己的人生旅程。所謂不忘初心。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國兩制、三種貨币形式、四座代表城市,構建人文灣區非常重要。通過文學探讨城市與城市的交流對話與合作,不負時代的使命。

“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主任蔡崇達:

 

關于非虛構寫作含義的闡釋:非虛構寫作其實是珍惜内心最真實的感受,走進自己的内心,理解自我,進而理解他人。

談到成立“讀懂中國”非虛構創作中心時,《皮囊》作者蔡崇達表示這對他有着特殊的意義:“像物流,都在争奪最後的一公裡,但事實上抵達人性的最後的那一公裡,是文學一直在試圖去做到的事情。

 

第二部分:文學沙龍現場

第一場沙龍

 

十月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作家呂約(沙龍主持人)解讀了何為“讀懂中國”,為什麼選擇文學這種形式。她表示:因為文學是一種體驗、智慧,直達人心的一種力量。世界所了解的中國非虛構文學尚少,非虛構文學作家應挑起書寫時代的重擔。

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楊克從詩人的角度談詩歌如何去擁抱當代生活、表達當代經驗、傳遞當代心靈,用一種柔軟的方式去藝術性地書寫中國。“既然古代快馬可以寫成詩歌,一百年前龐德可以把地鐵車站寫成詩歌,我認為現代的中國也應該把高科技寫出來,對現代中國的書寫也是當代詩人和作家應該做的努力和嘗試。”

知名導演宋岱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語言文字,電影作為一種影像的工具,在參與全球的對話和交流中都有着獨特的功能,想要讓他人更好地理解中國。首先,要采取一些方式把電影這種直觀性的,形象性的藝術與文學這種抽象性藝術的相結合,創作出一些文藝精品。電影和文學具有相通性,以文學為根基可開發其他一些相關的文藝形式。

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廣州市作協主席張欣圍繞文學的文本内容的重要性做了闡釋,如何表達,如何去理解自我,在新時代下,面臨的挑戰,提出作家應該做出何種反應的問題思考。

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劉慶邦提出要讀懂曆史的、現實的和未來的中國,作家則要先讀懂自己,且要讀懂中國的各個方面,創造出反映中國社會的優秀作品,要讓國際社會更好地認識中國。

第二場沙龍

 

北京師範大學張檸教授(沙龍主持人)認為讀懂一個國家的人以及一個民族的内心深處,最好的途徑是通過文學,讀懂中國也應該是如此。

知名導演王超:電影、文學的都具有藝術性。電影和文學也是相通性,隻是通過不同的材料去表達藝術世界,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标,其實是殊途同歸的。期待中國文學與電影的繼八十年代後的第二次握手。

80後代表作家王威廉:“讀”是對所有的事物的一種思考的過程,“懂”不僅僅是理解,其中也有一種認同感。現代文明的框架裡,中國有着一種複雜的形态,不在一種既定的模式之内。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天下觀”,不局限于中國的疆域本身,更是有着一種文明的體系。中國人十分在意世界是如何看待中國,中國又是如何去影響着世界的。關于創作,對文學作品要有一種意義的發現,利用文學的藝術性創造去突破文化政治的壁壘。

《皮囊》作者蔡崇達: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恩惠,從此打開了自己,學會去閱讀自己,進而學會去表達自己,并且能夠去代表更多的人去表達他們心靈深處的感受。關于讀懂中國:他提出首先要讀懂自己,進而讀懂他人,再次地讀懂自己,最後去讀懂中國。關于文學創作,他指出:書本具有一種凝視力,十分神聖。走向自己的内心是通往他人内心最快的路徑,自己的微觀體驗是人類的寶庫,作家首先要精英化,要學會閱讀、要學會寫作,但是作家要是依然想寫出直通人心的作品的話,還是要有赤子心,用最真實的感受去反應世界,并且清楚情感不分高低貴賤,每一個人的情感都是神聖的、偉大的。開拓一條直達人心的通道,真正走進人的心靈,或許就是作家真正的意義。

人民日報記者劉少華:從新聞人的角度出發闡釋,借助文學的手段,吸收社會學、人類學,其他的方式來參與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描摹,是非虛構寫作的一個非常好的途徑,進而去創造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

第三場沙龍

 

廣東省作家協會翻譯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林宋瑜(沙龍主持人)認為我們發出“讀懂中國”的倡議,說明從某種層面上,我們是不被理解的,我們渴望被讀懂。從文學的角度來講,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寄寓着人類共通的情感。

《作品》雜志社副社長、著名的80後詩人鄭小瓊:(朗誦了自己的詩歌)工業化的意象和工業化的詩境是我在創作過程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通過工業化的詩歌讀懂中國制造業,就可以成為讀懂中國的一個窗口。我在寫作中一直在探索工業詞語的奧妙,由人類親手創造和大自然創造的事物都很神聖,我們都需要對它們保持一個對于戀人一樣的熱情。

青年作家林培源: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陌生化”,讓别人去讀懂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首先我們要讀懂我們自己,讀懂我們腳踏的這片土地,然後再通過我們的經驗,去傳達共通的情感。創作者要努力地去理解自己,去“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這應該是寫作者自己對内的訴求。

青年作家張聞昕:世界變得更加複雜,随着時代越來越智能化,網絡和手機提供了全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這種全新的感官投射到了我的寫作當中,網絡的匿名性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加坦誠的表達方式。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能夠随時相互交流文學觀念,但也增加了互相理解的複雜程度。

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副理事長、詩人歐亞:文學作品是讀懂中國的媒介,而去讀懂和理解一個人似乎是一個特别“奢侈”的事情,讀懂之後才可能會更加地珍惜眼前之物。“讀懂”是雙向的,我們應該以彼此能夠互相理解的方式去溝通,去尋找一個共同點,找到國家和民族情感的共同紐帶。

 

第三部分:嘉賓視頻發言

 

考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文學沙龍采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彙集中國文壇重量級的文學名家就“從文學讀懂中國”這一議題發起讨論。來自北京和廣州兩座千年古都的作家代表們從各自的角度探讨文學如何描寫、如何呈現當代中國面貌的時代課題,同時也從文學的角度促進國内外“讀懂中國”。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以自己參加和創辦國際詩歌活動的經驗向大家介紹了詩歌是如何跨越障礙通向人的心靈:“我在參加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時,看到了詩歌在公衆生活和嚴重對立的社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吉狄馬加表示“詩歌的交流所取得的成果,會通過這些詩人所創作的詩歌,在更廣闊的領域深入到不同國度的人民的心靈世界。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它們會成為一種長久不衰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最終變成他們延續不斷的将被後人所要傳承的文化的一個部分。”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閻晶明都表示“從文學讀懂中國”在當下是一個非常有洞察力,文學界也非常期待的命題。李敬澤認為“中國有句老話叫知人之心,文學即是中國之心的跳動。”“幾乎所有的中國人是從文學開始了解世界各國的,如今在我們現在在一個後疫情時代,在世界面臨着相互分裂,相互阻隔的考驗的時刻,通過文學讓我們相互了解,相互做到知心,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經驗。”閻晶明則表示“文學是生動形象的,飽含着情感,在國際交流之當中,文學是實現民心相通非常有效的途徑。 ”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和《人民文學》副主編、茅盾文學獎得主徐則臣都談到了跟國外作家交流的體會。邱華棟認為:“隻要你提到對方國家和民族傑出的作家詩人,那麼氣氛馬上就變得融洽了,交流馬上就變的順暢了,情緒馬上就變得高昂了,感情馬上就變得拉近了。”邱華棟表示當我們進入到古代當代作家詩人們創造的一個偉大的文學世界裡面,我們就能體會到這個國家和民族本身的這種巨大的魅力。“因此文學一定會成為各個國家互相理解、交流,互相拉起手來共同面對人類所面臨的很多問題的一個橋梁。”徐則臣則提到“很多外國朋友經常希望我能用三兩句話概括中國的一個現實”,對此,徐則臣建議他們可以讀一些中國作家有身臨其境效果和強烈代入感的作品,去體會中國人内心的變化。

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說,了解一個民族,最方便的途徑就是閱讀這個民族的文學。如果說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那麼文學就可以看成是民族的風俗。中國文學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都從不同的角度真實而準确的訴說着這個民族的痛苦和歡樂,失敗和夢想。當你打開一本書,你就會和這本書的作者以及這個作者所置身其中的曆史和文化構成了對話關系。在這樣的曆史時刻,他者和自我就會融為一體,我們因此享有共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