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 出發日記
伴随着冬日的暖陽,太阳成集团tyc234cc蒲蘆洲非虛構寫作訓練營的同學們興緻盎然,整裝待發。早上9點,與周冬蘭書記,林炜娜老師合影後,同學們踏上了趕往陽山縣蒲蘆洲村的征途。
中午抵達蒲蘆洲村後,團隊受到了學校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林安傑老師,黃燕儀師姐等的熱情款待。飯後,團隊前往蒲蘆洲扶貧開發項目之一的廣東峽天下景區進行采風。
采風完畢後,團隊回到蒲蘆洲村委會。在蒲蘆洲非虛構寫作座談會上,團隊成員認真聆聽林安傑老師的扶貧故事,并從中總結經驗,激發創作靈感。
晚上,在李安老師的帶領下,團隊進行了采訪任務分工并完善了采訪提綱,明确了采訪任務和對象。希望團隊明天的采訪任務能圓滿完成。





1月7日 采訪村民、參觀基地
作為工作坊實地采風的重要一天,同學們八點半集合,随後出發前往各村進行采訪工作。同學們分為四組,分别前往坑口村、蒲蘆洲村、糖寮村、方凡坪村四個村落對村民進行采訪。
采訪結束後,同學們在蒲蘆洲村委會進行讨論。同學們都認真交流了各自的采訪故事,并對寫作手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此期間李安老師提出寫作真實的創作理念,同學們也積極交流自己的想法。
中午大家參觀蒲蘆洲村黨史教育廳,了解蒲蘆洲村的扶貧曆史。同學們也參觀了捐贈的圖書室,其中有許多圖書。随後,同學們參觀石斛培育基地,基地不僅有鐵皮石斛、鼓槌石斛、翅梗石斛等多個品種的仿野生石斛養育棚,還有立體石斛養育等試驗場所,讓同學們切實體驗了部分扶貧項目的開展曆程。
同學們還參觀了蒲蘆洲村的“三變”基地,深刻體會到“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理念。在基地裡,雞群在柚子樹下輕松覓食,偶爾還能看到綠頭鴨和鵝自由閑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晚上大家再次總結本日采訪素材,并且計劃明日采訪行程。









1月8日 采訪駐村幹部
早上隊員分為四組分别采訪駐村幹部和村幹部,并且對村民進行回訪。部分同學外出采風,體驗當地風情并作出記錄。采訪結束後,同學們回到村委會集中讨論早上采風成果,大家都充分交流了自己的意見,李安老師引導同學們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大家都深有感悟。
中午繼續進行村落采風和駐村幹部采訪工作。經過之前的定向采訪,營員們總結、分享,針對了解到的情況再次進行分組,對知之甚少的村落進行随機訪談,采風交流。再結合村幹部與對象周邊村民評價反複印證,梳理脈絡。同學們深入到不同村落進行情況調查。同時也與駐村幹部和縣鎮幹部有了深度交流,進一步了解村落情況。
下午開會總結,在會議中同學們與前幾日收集的資料對比,相互佐證資料真實性,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李安老師在會上提出寫作的真實性原則并對同學們進行指導。
蒲蘆洲非虛構寫作營接近尾聲,資料收集也漸漸步入收尾階段,讓同學們期待仍有意外之喜和精彩的故事。


1月9日 村落采風
上午,同學們按照日程計劃分為三隊。邱嘉亮、陳詩婕、餘美葵同學前往前日采訪的村民家回訪,陳展龍、林洛合、李睿同學同樣前往前日采訪的村民家回訪,其餘成員随同李安老師在坑口村采風。
随後部分同學前往塘寮村、歸石村采風。同學們還采訪了村中的其他村民。而回訪村民的陳展龍、林洛合、李睿同學跟随着村民泛舟渡河,前去橘子林摘果子。
中午1點,全體成員在村委會彙合并拍照留念。
衆人在嶺南水鄉就餐完畢後,在黃燕儀師姐的注視下,告别柚香四溢的蒲蘆洲,迎着豔陽,踏上了歸途。

至此蒲蘆洲非虛構寫作冬令營校外實踐圓滿結束。
成員感悟錄
在實踐采訪的過程中,
不少同學有着自己的感悟。
或悲或喜,各自都有關于蒲蘆洲的獨特回憶。
走訪村子時,門口嬉戲玩水的女孩們引起了我的注意。看到她們作勢要喝自來水,我下意識地對她們說:“這個水不能喝呀!”她們隻是笑笑,然後走開。渴了就應該自己裝水喝,無論是什麼水,能讓我們生存下去就可以了。這是我在她們那個年紀得到的教誨。想起我以前去放羊,渴了直接喝小溪裡的水。可是今天,我又是以什麼樣的姿态對她們說出那樣的話?我想了一下,應該是身份的割裂。我以訪談者的身份、以寫作營學生的身份、以外來者的身份跟她們對話。對她們而言,我才應該是那個奇怪的人,說着奇怪的話。不自覺的身份割裂,導緻共情能力的缺失。而共情能力的缺失,讓我無法以平等的心态和她們對話,欣賞她們的生活。
——蔡海媚
這次參加蒲蘆洲非虛構寫作項目,我見識了許多,平時坐車在路邊看到的風景——山山水水和一個個的小村落,每次經過都很好奇,生活在這裡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過着什麼樣的生活?這次走進這裡,在山水之間的坑口村,清清的河水邊散落着鄉村小屋,早晨,村裡人不多,大都是老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聯系好的爺爺帶我們進村,進了屋子,一壺人參茶,開始了我們的訪談......這裡家家戶戶都有柚子,推開柚子房間的門,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我們品嘗了柚子、番薯、“豬肉炖所有”,從參觀了石斛基地到鐵皮石斛炖老鴨變成桌上的佳肴,去村委會我們傾聽扶貧幹部的故事,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細節,而且可以馬上問當地的人,增進對蒲蘆洲的了解......我們16人的柚子小分隊,許許多多的快樂言之不盡,感恩遇見~~
——何雨晴
這次從蒲蘆洲回來,我收獲頗多。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看待事情時情緒總是會戰勝理智,因此參與這次非虛構寫作冬令營,我希望我能學會克制情感,做一個冷靜的觀察者,努力把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用文字講述出來。經過幾天的采風和村訪,我漸漸明白受訪者的話不一定是真實的,他們的遭遇或許是誇大,或許摻假,因此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學會掌控情緒,趨于零度寫作是我這次清遠之行最大的收獲。
在這一過程中,我認識到了許多新朋友,營員從一開始的拘謹,到每日例行開會分享訪談有趣的故事、再到“鐵皮老鴨炖石斛”“初心”“牛記”“炒所有”等有趣的梗的産生,我們變得更加活潑可愛,對彼此有了更深的理解。安安老師自嘲是我們的“小保姆”,我們見到了她的另一面,她會害怕地步履僵硬,被我們攙扶過玻璃橋,會像小孩子一樣饞清遠美食,會調侃我們連這都不懂呀。除此之外,我還認識到了許多村民朋友,他們或熱情、或内斂,雖然因為方言,溝通有些障礙,但他們都是淳樸善良的人啊,我還認識了駐村幹部,被他們的故事深深打動着。
蒲蘆洲多山,天冷,但柚香陣陣,雞鳴狗吠,好像掩藏在裂縫中的世外桃源,風雲與事迹從中外溢。離去雖然不舍,但想到來日還能重遊此地,心中自是欣然。
期待下次見面!
——林洛合
這次非虛構寫作訓練是我第一次外出實踐,被老師帶着和十幾個同學同吃同住是很新鮮的經曆。在這四天裡,大家一起去參觀了峽天下景區,體會到了山區險峻神奇的地貌,還和美葵互相攙扶着挑戰了玻璃棧道;小組采訪村民,雖然不懂粵語,但是有同學幫忙翻譯,也了解了一些情況,見到了不同的風物人情,學到了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李安老師說我們是一群“傻白甜”,但經過幾天的走訪我真的感覺自己有了很大成長;參觀石斛基地的時候,和大家一起走在田壟上,腳下是簡易搭起的木闆,兩邊積了很多水,我們裹得嚴嚴實實排成一隊,一步一步挪向前面,我突然有種奇妙的在集體裡的充實感。除這些以外,蒲蘆洲的特産青菜和肉也很好吃,每天都讓人超幸福。總之這次實踐讓我收獲了友情,增長了見聞,期待三月的再出發!
——高嘉琦
從下鄉到回校,我們待在蒲蘆洲村的時間不滿四天,但這一趟仍然感觸很深。陡峭連綿的山峰是來到這裡的第一印象,繼而是沿街擺着的大框柚子,汽車行駛在這個零散分布于國道沿線的村莊,處處是安靜的。在短短幾天時間裡,我們熱切地想要了解村民們的生活狀況,聽他們說起以前生活的種種艱難,有人開心歎道這幾年日子一直在變好,有人對毫無改變甚至可能更糟的未來感到一籌莫展……我們沿着村内小路一戶戶看遺留下來的舊房,試圖從中窺探這個村莊過往的一些生活迹象。
鄉村建設在蒲蘆洲的成效是顯著的,但似乎總也避免不了有人被遺漏在漂亮的數據之外,我們努力要做的,是想講述沿公路的房子精彩塗鴉的背後,還有在空曠冷清的景區售賣山貨來補貼生活的老爺爺。
——陳依微
六号剛到蒲蘆洲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正好是午餐時間。午餐隻有一道菜,幾種蔬菜和豆腐、豬肉炒在一起,所以被戲稱為蒲蘆洲名菜“豬肉炒所有”。雖然隻有一道菜,但是農村的菜很好吃,大家都吃得挺滿足的。
在那邊開發旅遊項目确實是有價值的,山水确實好看。“欸乃一聲山水綠”似乎就是此種情景。可以看出,這幾年的河道治理成果顯著。不過,景區和旅遊設施的建設還沒有真正完成。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的時候,可以看到當地村民依托旅遊業都一起富起來。
我們這幾年做的“扶貧”工作,解決的是“絕對貧困”的問題。讓這麼多絕對貧困的人脫貧是相當不易的事情。但在蒲蘆洲的幾天裡,我也認識到了“相對貧困”依然是存在的。有些沒有那麼富裕的村民,由于沒能享受到“扶貧”政策的優惠,内心有些不平衡。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也說明了我們進一步實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在實現“全部脫貧”的基礎上,我們要繼續奮力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陳爍
寒風凜冽的冬日,蒲蘆洲卻用他似火的熱情擁抱着我們,短短的四天三夜,我便深深地愛上這個美麗、幹淨而淳樸的鄉村。這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走進鄉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看到脫貧攻堅的成果。以前,每當我在電視新聞上看到有關鄉村振興、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有關報道時,總會懷疑裡面的真實性。但當我真正走進農村,才發現我們國家對人民的許諾并不隻是說在嘴邊,而是真正地被每一個幹部挂在心裡,落實在行動上。從一棵棵茁壯的樹木到一個個金黃的柚子,從一間間潔白的房屋到一張張精準到戶的建檔立卡,每一處都凝結着扶貧幹部的心血和鄉親們的支持與努力。而不論是夙興夜寐的幹部,還是在政策的幫扶下脫貧緻富的鄉親,可以說每個蒲蘆洲村的人都是一座鮮活的博物館,用自己的方式和視角講述并繼續書寫着人類曆史上無比溫暖的事業。而我,亦希望能通過我的手和筆,把他們的故事分享給更多的人。
——陳詩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