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7月2日下午,我院開展“書記思政第一課”“院長思政第一課”線上思政課,黨委書記周東蘭、院長陳彥輝、黨委副書記王迪、輔導員陳澤帆出席本次課堂。課堂以“疫情時期我們與中國在一起——國内抗疫第一課”及“疫情時我們為人類命運而戰——國際抗疫的故事”為主題進行授課,并邀請了四位中文學子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故事。
課堂伊始,周東蘭書記總述了本課的思維脈絡,并介紹本課将圍繞“國際抗疫”與“國内抗疫”開展。
陳彥輝院長就國際抗疫形勢點出“疫情時期我們為人類命運而戰”這一授課主題。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以及“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守望相助、互施援手” 的現象,綜述了在這一特殊時刻,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重要性。

陳彥輝院長引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随後,陳彥輝院長講述了中國在抗疫期間的貢獻,其中包括對外通報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等舉措,中國的這些行為都為全球抗疫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陳院長以我院為例,進一步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受國外疫情的影響,我院相關交換項目不能如期開展,而在疫情期間,69位同學停留境外,暫時不能歸國,我院為其“遙寄”關心與愛護:寄送口罩、防護指南;并開展三次會議,了解境外學生情況,給予關懷慰問。

院長分享疫情期間我院的國際應對
陳彥輝院長特别提到,我院學子肩負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通過交流讓世界人民更了解中國。我們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國際化視野,有自己的擔當,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做出自己的貢獻。
從海外平安歸來的兩名漢碩志願者也分享了她們在抗疫期間的感受和經曆。作為國内外疫情爆發的見證者,從秘魯歸來的17級漢碩志願者李苑菁,分享了她錄制“武漢加油”視頻、收集醫療物資等抗疫事迹;從菲律賓歸國的18級漢碩志願者彭瑞,講述了她“三十小時的曲線回國之旅”,道出疫情期間歸國的不易。當她孤身在外,陷入是否歸國的矛盾時,收到了來自學院的慰問 ,感受到學院對境外學生的關心——學校也是學生堅強的後盾。


兩位志願者分享抗疫經曆和感受
周東蘭書記對陳院長的分享做了簡短的總結:中國在國外疫情爆發期間的貢獻展現了中國勇于擔當的形象和大國魅力,并且給予境内外的中國人民足夠的安全感。周書記也對海外學子不畏艱難的行為表示贊許。
随後,周東蘭書記結合“疫情期間我們與中國在一起”主題分享自己在這次疫情中的感受。周書記最大的感受是感謝我們身邊有着無數的無名英雄,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貢獻,才能基本控制疫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除了感謝無名英雄,周書記還向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表達敬意和感謝。如若不是黨中央始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們不可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疫情,阻止疫情的蔓延。此外,周書記表示,這次疫情不僅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重要性,還肯定了中國現階段強大的制度優勢。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句話體現出災難面前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如各地派醫療隊伍前往武漢,與武漢人民共同抗疫。周書記談到,最令她感動的是2003年曾赴北京抗擊SARS的南方醫科大學小湯山隊員,在這次疫情中主動請纓,援助武漢,并簽署了“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請戰書。

南方醫科大學小湯山隊員的請戰書
周書記還分享了我院在疫情期間的特殊防疫舉措:舉辦“疫情時我們記錄中國”征文比賽,用文字對抗疫情。

關于“疫情時我們記錄中國”的文章
接着,19級王佳瑩同學及18級張豫湘同學分享了自己在國内的防疫經曆。王佳瑩同學主動成為黑龍江綏芬河青年志願者,将她在小區消毒、和同伴在賓館站崗、進行出入登記等經曆娓娓道來;張豫湘同學以文抗疫,用文字記錄疫情中的點點滴滴,其文章還刊登在《中國青年報》。兩位同學以不同方式凸顯出當代大學生在國家危難時的使命和擔當。

張豫湘同學以文字方式與疫情相連的分享
周東蘭書記總結道,抗疫仍未結束,人民應當貢獻力量,團結一緻,依靠國家的力量和民族的優勢,共同渡過難關。
至此,本次活動圓滿結束。
圖文 | 葉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