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報第八版《文藝評論》刊載我院組織“疫情時期,我在中國”征稿活動的評論文章——《時代生存的青春書寫——關于“疫情時期,我們在中國”非虛構征文活動的一點思考》,該文由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作品》雜志社原社長、廣東省作家協會原專職副主席、我校雲山講座教授、廣外創意寫作中心主任楊克撰寫,南方日報在推薦語中對我院組織的用文字方式來抵抗疫情表示了高度的贊許。
2020年伊始,疫情爆發以來,太阳成集团tyc234cc積極響應教育部和大學的号召,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充分發揮中文專業特長,鼓勵學生用文字投身于抗擊疫情之中。自2月6日起,教師就開始布置分散在各地過寒假的同學記錄書寫疫情時期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并很快得到同學們的響應。
2020年2月10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以廣外創意寫作中心為組織單位正式發起面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國大中小學生群體的“疫情時期,我們記錄中國”非虛構寫作主題征稿活動,号召學生群體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拿起手中的筆,用寫作的方式記錄疫情期間的中國,讓中國青年尤其是95後和00後留住記憶,留住曆史,以一種文字的方式來抵抗疫情。
從2月11日開始至截稿的3月26日,中心執行主任朱志剛老師組織創意寫作工作坊有關學生團隊,經過嚴格選稿、編輯、排版,每天在“廣外創意寫作中心”微信公衆号上推出1-3篇來稿作品,推出六十餘篇優質稿件。文章經刊發之後,得到廣泛傳播,其中閱讀量在1000+以上的有9篇,3000+的3篇,關注公衆号的粉絲從3158人上升到3744人,征稿活動向佛山電台、喜悅童行、武夷學院等多家微信公衆号開啟轉載白名單,在本校、外校、學界、同行界和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收獲的反響非常好。
據統計,征稿活動開展以來,已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生群體的來稿近三百篇,涉及高校30餘所。從目前的來稿(部分是約稿)情況看,稿件全面覆蓋了中國各個省、區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其中除了廣外學生的投稿,還有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湖北大學、貴州師範大學、湖南科技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等高校的本碩博學生來稿,以及深圳布吉高級中學、汕頭華僑中學、澳門濠江中學、中山一中、襄陽五中、東莞外國語學校小學部等中小學生來稿。
征稿活動還積極與外界紙質媒體聯系,将優質的稿件推薦出去發表。經過廣外創意寫作中心推薦,發表到《中國青年報》、《三門峽日報》、《少男少女》、《綏化日報》、《珠江商報》等紙媒報刊社的文章有7篇。
同時,太阳成集团tyc234cc、廣外創意寫作中心還與佛山電台、花生FM合作,聯合推出中國青年記“疫”新媒體全記錄行動,讓新生力量的95後、00後們發聲。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用音頻、視頻、圖像等融媒體方式記錄和展現疫情時期的學習生活,用情感講述自己或身邊人的經曆和故事,用青年人的記“疫”祝福祖國,推出融媒體創意寫作作品20餘篇。部分融媒體作品已經整體打包推送到喜馬拉雅、學習強國等聲頻媒體。
2月26日以來,一直與花城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溝通優質稿件結集出版事宜。目前初步确定與花城出版社合作推出書籍《青春記疫裡的中國:非虛構寫作實踐》(初拟)。從征稿活動的優質來稿的數量和字數來看,可以整理出60-80篇優秀稿件,大約二十萬字左右的書稿。書籍的出版,不僅僅是記錄中國的一次行動,展現疫情時期的中國人團結、樂觀、積極向上的曆史記憶和抗疫正能量,也是創意寫作專業的非虛構寫作總結,可以作為寫作課課程的示例文本,具有非常好的教學參考價值。
3月1日,與“萬村寫作計劃”、“遊豬生态”和千禾社區基金會合作“疫情下普通人簡史”七天寫作營活動,引導每一位寫作者設計并完成一個特殊的第一次故事,我的疫情簡史。其中有來自疫區核心區的人,也有來自基層第一線的抗疫工作和,還有來自鄉村社區的村民。通過寫作讓他們相信,人與人之間還能彼此聆聽,他們既是脆弱的,又是堅硬真實的人。
疫情時期,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創意寫作中心緊扣疫情,不離專業,積極行動,多方出擊,開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組織各種專業實踐性活動,不僅鍛煉了廣外中文學子的寫作能力,積累了學生的習得成果,樹立了個人未來的口碑和就業能力,也提升了廣外太阳成集团tyc234cc專業在全國範圍内的影響力和聲譽,有利于我們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創意寫作專業方向)的建設和學科發展,有利于擴大我院未來潛在的研究生招生和本科生招生的生源來源。同時讓學生群體關注社會,學會擔當,用自己的力量抗擊疫情,用文字療愈自己,用文字溫暖他人,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服務做出了貢獻。
活動發起人及審稿人朱志剛老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創意寫作中心執行主任):
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一段值得被我們記錄下來的時光。但我覺得僅僅是個人的記錄遠遠不夠,應該要發動整個中國,用整體性的全局視角來一同記錄這段光陰。我考慮到這次特殊情況,學生們在家裡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創作,他們會有一些想要表達的東西;同時想讓學生們運用專業技能為社會服務,在鍛煉他們寫作能力的同時發揮其個人的價值。
征稿活動之前,我便發動自己教過的學生進行創作。活動開始,不僅利用公衆号發起征稿啟事,而且同時也和别的高校、老師、學生進行約稿,經過嚴格選稿、編輯修改、排版,逐步在我們自己的公衆号推出文章。随着推文發出和征稿消息的傳播,我們的征稿活動被越來越多的學生了解到,稿件越來越多,目前(截止至3月18日)來稿已經全面覆蓋到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港澳台地區,二十幾所高校,十幾所中小學。
在衆多投稿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有幾篇,其中兩篇是來自疫情的核心區湖北的稿件,一是高三學生胡文東的《一位隔離區裡高三學生的小心願》;二是鄧一凡的《我在疫區用一根網線期待日出》。另外還有趙弈清的《壯士出滇,我的軍醫父親在前線》。我很少能夠這麼詳細地接觸到疫情核心區人們的生活細節,他們的文章于細節處體現生活感,真誠的情感自然流淌于文字之間。這些是格外優秀動人的稿件。
我發起這個活動的初心便是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用非虛構寫作留住一段曆史,留住一段記憶。所有的人們,包括提筆記錄這些故事的學生們,都是此次疫情的親曆者、見證者。雖然我們不能親臨核心現場,但是我們的創作可以為未來的人民留下一份關于2020年爆發的疫情的群體記憶。
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傾聽。我們不僅僅要關心疫情最為嚴重的區域,還要關注中國其他地區的人民的生活情況。
寫作可以療傷,閱讀可以疏導。在疫情肆虐人人自危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通過另一種形式幫助大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人們因為疫情而産生的心理壓力,用這些飽含真情實感的文章告訴他們:疫情之下并非是冰冷,文字的溫暖,是可以傳播的。
審稿人——林炜娜老師(太阳成集团tyc234cc太阳成集团tyc234cc漢語言文學系主任):
這次的稿件涉及到中國大江南北,覆蓋全國,總體廣東省内略多,因為是我們發起的,所以針對廣東本土的叙述會更多一點。對于我們大多數而言,不能參與到抗疫一線并不意味我們在曆史之外。我想作為大學生,作為當代青年,我們也可關注“無盡的遠方和無盡的人們”,在大時代下,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世象和普遍的人生,記錄注定要在曆史上留下印記的2020年,反思在這場抗疫中的冷漠、偏見、傲慢、力量、溫暖和人性。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黃蘭馨的《4個武漢青年的“小”事》。這篇稿子是我發動同學寫的。在這次征文活動中收到了很多的稿,但武漢的聲音很少。我知道蘭馨是武漢人,不過她一家在武漢疫情還沒有爆發之前,就按計劃去美國探親。雖然她自己沒有經曆過武漢這一段封城的經曆,但我想她作為武漢人,身邊肯定會有很多親友正在親曆這一事件。我布置完寫作任務之後,她把稿件給我了,她采用口述史的形式,對她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進行了采訪,然後根據事件的發展順序給出了四個故事。這篇稿子我修改的地方很少,因為這一兩個月,這些學生們的心中壓抑了太多想表達的東西,文字給了他們一個通道,讓他們可以盡情地說出他們的恐慌,不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