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文化創意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教授與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書記周東蘭共同為中心揭牌,胡惠林教授受聘成為該中心首位校外導師。
 |
揭牌并頒發聘書 |
“文化創意研究中心”是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漢語言專業(涉外文化管理方向)的基礎上成立的,該專業方向是廣東省創辦較早的同類專業之一,2007年開始本科招生。近十年來,該專業發展從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已漸成體系。在此基礎上成立研究中心,目的在于整合現有教學、科研力量,加強與學界、業界、政界的聯系、交流與溝通,建構新型産、學、研融合發展模式,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與科研實力,形成專業特色,打造文化創意産業研發基地與廣東地方文化研究智庫,成為為政府與企業服務的、具有政策調研與社會服務功能的科研學術機構。
當天,胡惠林教授與學院領導及專業教師進行了深入的學科建設交流,他從親身創辦國内首個文管專業的經驗和現實出發,對太阳成集团tyc234cc涉外文管專業方向發展的理念定位、發展規劃、課程架構等提出了切實具體的建議。
又訊 6月17日,由學校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主辦,太阳成集团tyc234cc承辦的“著名教授論壇第333講”開講,國家文化産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惠林教授以“我們時代的文化産業”為題,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精彩、前沿、深度的講座。
當晚的講座上,胡惠林教授深度分析了當代文化産業的特征、本質,以及問題。他指出,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文化産業呈現出如此朝氣蓬勃的發展态勢、引起如上之高的關注,以緻成為國家戰略,同時面臨如此層出不窮的危機和挑戰。作為文化産品和服務生産的社會系統,胡惠林教授通過傳統故事“買椟還珠”生動闡釋了文化經濟學的裂變,并詳細論述了文化産業發展經曆的三種形态:以農耕文明為基礎、以傳統手工業為主要生産方式的傳統文化産業;以工業文明為基礎、以大規模機械複制為主要生産方式的現代文化産業形态,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都是其表現形态;以信息文明為基礎、以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主要生産方式的新興文化産業形态。
通過分析微信依賴綜合症、“小鮮肉”、網紅經濟、特朗普的競選策略等近期現象,胡惠林從現實運用和技術影響兩方面闡釋了現代資本進入文化産業造成的異化現象,同時對當代文化産業中存在的作為本質屬性的内容生産能力不足;文化生态安全未引起關注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
他的講座進一步增強了文管專業同學的專業認知和專業理解,同時更有感于他生動而深刻的提醒:“即使無法抛棄微信,也要努力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充分享用微觀世界(朋友圈)的同時,還能敞開胸懷擁抱宏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