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馮娜:詩的背後站着一個人

發布時間 : 2021-02-04 點擊量:

2021年1月4日—8日,由馮娜老師主講的主題小班課“宗岱校園詩人計劃第二期——馮娜詩歌工作坊”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北校區四教316順利舉行。

在五天的詩歌之旅中,馮娜老師從詩歌的“語言和形式”、“情感和經驗”、“格調和審美”、“閱讀和創作”、“分享和共情”五個方面為授課系統思路,穿插了大量的詩歌實例、自我的寫作實踐經驗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為同學們講解與分析詩歌創作的“術”與“道”。本次工作坊構築起了一座聯通同學們與詩歌創作的橋梁,激發了同學們詩歌創作的想象和熱情,對同學們來說是一次受益匪淺而難忘的經曆。


語言和形式

詩是所有知識的氣息和傑出精神:它是一種充滿激情的表達,這種激情也出現在所有科學的面容中。

——威廉·華爾茲斯

馮娜老師先簡單介紹了詩歌起源和民間詩歌與人類生活場景的聯系,諸如許多早期民間詩歌作品中的火塘象征着人丁興旺,代表了人類的一種繁衍方式;太陽、月亮則意味着勞作和時間。從語言和形式上來說,詩歌是由經驗、記憶、情感、想象以及修辭(反映了個體的生命體驗和認知)構成的。

很多初出茅廬的詩歌創作者都會有一種疑惑:究竟什麼是詩?自己創作的作品算不算詩歌?

馮娜老師通過讓同學們思考美國詩人威廉斯的《便條》屬不屬于詩歌的問題,進而提出了詩歌的形式問題和評判問題。同時,以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的《亞洲土地》——一個由許多村民參與完成的大型泥塑作品為例,引導同學們思考“藝術家說它是藝術,它就是藝術”的藝術标準問題。

揚尼斯·裡索斯的《城中之夏》,用詞細膩豐富,描繪了炎熱夏天裡單調苦悶的心理。馮娜老師由此強調:“再單調、再庸常、再無奈的生活都可以寫詩。”詩歌創作者應該具備極強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活在當下,認真體會生活,才能寫出實在的好詩,而非務虛且不及物的詩歌。

 

情感和經驗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魯迅

魯迅先生的這兩句話,看似表達的意思大相徑庭,但都反映了人們情感與經驗在生活和文學創作中的體現。

首先,馮娜老師用詩人藍藍的《愛我吧……》為同學們展現詩歌中蘊含及容納的強烈情感;又使用藍藍的另一首詩《短句》,讓同學們體會到不同詩歌中情感表達的巨大差異。同時,馮娜老師也提醒同學們,在抒發情感的過程中,“死亡”、“命運”這樣的大詞要恰當使用。

廣州大劇院很多人都去過,但說到廣州大劇院的外觀其實是再現兩顆海珠石的構思,恐怕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建築師紮哈·哈迪德以傳說中屹立于珠江中的海珠石—廣州的鎮城之石為構思基礎,打造了立意為“圓潤雙礫”的廣州大劇院設計方案,最終赢得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寫詩亦是如此。一首詩的背後包含着詩人對曆史文化、習俗、時代背景、感情、經驗、價值認同等的判斷和錘煉。


情感和經驗

以美儲善、以美啟真、以美立命。

要讓自己的詩歌具有一定的格調和美感,就先要了解格調和美是什麼。

《蒙娜麗莎》是美嗎?泰姬陵呢?宋徽宗的瘦金體是不是也是一種美呢?中國的瓷器、印象派的畫作或許都是美的一種。

世界上存在着千千萬萬種美,隻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就能找到生活中随處可見的美。有人認為和諧是美,有人認為真誠是美,還有的人認為無序是美,但當你判斷一個事物是否為美時,一定需要審視。

塔郎吉的《火車》,具有強烈的空間感和代入感,讓人仿佛沉浸在詩歌的情境中,這是一種美。它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審美體驗,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體驗,是很親近人的一種美。雷平陽的《藍》,情感是克制的,哀傷的。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也是一種美。

詩歌的格調與審美,應該與生命同構的。對所見所聞進行沉思和判斷,想象萬事萬物之間的關聯,提高自我的修養和情懷,在生命中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格調和對美的追随和體認。

 

閱讀和創作

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煙滅的記憶。傾聽,是建立新的文明價值的第一個起點。

——龍應台

創作之前首先需要足夠的閱讀。而無論是閱讀還是創作,都是對個人鑒賞力、理解力和創造力的一種考驗及鍛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成長速度和方式亦有所不同,頓悟都是建立在漸悟的基礎上。“心領神會”是需要大量的訓練而妙手偶得的瞬間。

狄蘭·托馬斯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被克裡斯托弗·諾蘭《星際穿越》引用,即使狄蘭在這部電影出現的100多年前創作了這首詩,但詩中真切的悲壯和對死亡的态度卻能讓現在的人們依然感同身受。威廉·勃特勒·葉芝的《當你老了》,是一首普及度較廣的詩歌,其中深沉的愛意和生命思憶打動了無數人。

閱讀也好,創作也罷,馮娜老師為同學們的閱讀提出了以下方法:

① 這本書講了什麼?

② 這本書是怎麼寫的?

③ 為什麼要這樣寫?

④ 跟我有什麼關系(共鳴、感受、啟示)?

順着這四點思考,無論是閱讀還是創作,都會進入一個更加深化的過程。


分享和共情

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

——亞當·紮加耶夫斯基

經過了前面四天的學習,最後一天馮娜老師讓同學們分享自己的作品。在分享的過程中,大家一同進行交流與探讨,均得到了許多不一樣的收獲。

莫明湖同學的詩歌寫了奶奶去世的時候,自己作為一個第一個接觸死亡的小女孩,内心的所思所想;何靖琳同學的詩歌則表達了自己讀研之後的迷茫,描繪了勇敢嘗試突破的過程;梁潤平同學的作品充分體現了作為一個“生活在家鄉裡的異鄉人”,對于家鄉的認同與思考;馬恬恬同學的詩歌深入自己的内心深處,直擊她生活中痛苦的時刻……


每一個同學的作品都各具風格,表達出了自己在感受、在思考的東西,而這一次的分享,也真真正正稱得上“以詩會友”,同學們暢所欲言,既收獲了技巧,也收獲了友誼。最後,馮娜老師跟同學們分享了波蘭詩人亞當·紮加耶夫斯基詩歌中的一句話:嘗試贊美這殘缺的世界。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是殘缺的,同學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會有撕裂的時刻,但是我們仍然要嘗試去贊美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内心充滿愛充滿力量地生活下去,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特邀講師介紹

馮娜,生于雲南麗江,白族。畢業并任職于中山大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廣東省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特聘導師。

著有《無數燈火選中的夜》《尋鶴》《唯有梅花似故人——宋詞植物記》《是什麼讓海水更藍》等詩文集多部。作品被譯為英語、俄語、韓語、日語、阿拉伯語等多國文字譯介海外。參加二十九屆青春詩會。首都師範大學第12屆駐校詩人。

曾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華文青年詩人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美國The Pushcart Prize提名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