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9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234cc李廣輝客座教授聘用儀式暨中國書法:東方美學哲學思維活動講座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北校區第二教學樓131課室舉行。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書記周東蘭,黨委副書記王迪,輔導員陳澤帆老師出席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由對外漢語系主任邱春安老師主持。
活動伊始,邱春安老師對李廣輝教授在書壇上的成就做了簡明的介紹。作為青年書法家,李廣輝教授在多所高校擔任客座教授,是各大書法家協會的委員或理事,獲得多項學術頭銜,其作品也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級獎項。随後,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書記周東蘭為李廣輝教授頒發聘請證書,聘請其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客座教授。

周東蘭為李廣輝教授頒發聘請證書
其後,李廣輝教授也将他帶過來的書法作品贈予太阳成集团tyc234cc,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副書記王迪接受贈書。聘請及贈書儀式結束後,李廣輝教授就“中國書法:東方美學哲學思維活動”主題展開了一場講座。他就具體的書法作品,結合自己多年的書法學習經驗,分享了自己對于書法中的美學的思考,在書法作品的對比中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漢字演變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字形的特點,對同學們在評價書法作品方面給出了建議,并鼓勵大家練習書法,在運筆揮毫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李廣輝教授開展講座
言志明心,血肉深情
尼采曾說過:“隻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精粹之一,其藝術特性和審美特性正契合了中國文化的某種特質。從書法角度來觀照中國文化,是一個比較便捷的方式。李教授開始就提到了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裡的書法情懷,書法是中國人的獨特創造,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對應人類心靈的一種表述方式,也隻有中國人才以如此美麗的方塊字來表述人文和傳承文化。但是如何評判在生活中我們所能接觸到的書法作品呢?如何分辨好與壞?李教授抛出的這個問題讓大家陷入了對書法作品優劣評判的考慮之中。
李廣輝教授指出,在當今這樣一個以視覺為主導的社會,評價一個人時,看其才能之餘,“顔值”也會被作為考量的标準之一,即随着美育時代的到來,一種不可替代的人文教化力量,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們的審美觀點,這就是美育。它依賴實際生活中的心靈體驗和感受,指向人的精神和人格,旨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基礎上,塑造完善的人格,滋養人文情懷,于此美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書法筆勢,各有千秋
“許多中國人對書法的認識存在矛盾,單用‘好看’或‘不好看’來評價書法作品的做法有待商榷”,李廣輝教授說。有人誇你寫的字好看,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要是後面加一句“像印刷體一樣”,那各人領會的意味可能會有所不同,而書法家一般會将這樣的評價視為對自己作品的不欣賞、不看好。因為在書法中,各種字形特點各異,如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筆法走勢,各有千秋,“好看”“不好看”這樣的字眼遠不能評判其藝術價值,不同字體是各個時代的産物,在發展演變過程中,曆史賦予了其不可磨滅的印迹。
接着,李廣輝教授從中國最古老的字形——甲骨文開始說起。甲骨文具有形象直觀的藝術感,人們對它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同樣地,盡管大篆寫成的《毛公鼎》與現今用楷書模闆所套用的标準化美學、對稱美學并不相符,仍受到相當一部分書法家的推崇。
從書寫較為自由的金文和大篆到字形稍顯标準化的小篆,字體的外形逐漸呈現統一性的特點,而小篆單個字逐漸呈現出左右對稱、大小統一、甚至筆畫粗細也趨于一緻的特點,書法從藝術性向美術性過渡。從這個方面來看,當代一些書法作品評選時的标準一般認為大篆的藝術價值高于小篆,無論是字的大小、還是筆畫走勢、整個字的外形特點,小篆的變化度遠不及大篆豐富。因此,太過統一并非好事。
為了讓同學們有更直觀的感受,李廣輝教授展示了“周”“不”“自”三個字的大篆和小篆字形圖片,逐一講解各個字的字形特點。秦統一六國後,規定“書同文字”,小篆即為當時的官方文字,它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其“标準化特點”很明顯,如字形左右對稱、左右弧度對稱、線條寬度基本一緻,而更早一些的大篆則更講究線條化和對比。一個左右結構的字左右兩側可能一邊是直線、一邊是弧線,同一個字也可能有不同的寫法造型。講到寫法造型的自由度,李廣輝教授用行書作品《蘭亭集序》作例,裡面的二十一個“之”被王羲之賦予了情感,形态迥異,各具美态。情感是寓于變化之中的,當字形本身沒有了變化的時候,這個字也就沒有了情感,我們不再能感受到作者賦予其筆畫的個人情感,看到的仿佛隻是一幅幅機械複刻的作品。而有了變化,作品才有情感,有了情感,作者匿于其中的個人情懷也随之凸顯出來。
所以大篆情感性較為明顯,而小篆則走向美術化。再次回到“好看的标準”,是“統一、對稱”嗎?李教授持否定态度,指出這并不符合當代的美學評判價值。
講到“莫”字,李教授順便做了一次現場小調查,發現部分同學偏愛規則美感,選擇了小篆字體,而一部分同學則更喜歡金文那種更具個性和發揮空間的自由感。字形走向藝術之後更具個性化,富于更多情感,而走向美術之後,則稍顯工藝化和單一。然而,外形并非評判書法本身好與不好的标準,我們需要結合更多美學知識,才能做出更貼切的評價。評價本身也無分對錯,隻是評價者與作品進行的自我交流,體現各人的性格與心性。
從秦代的小篆到西周的大篆,代表了兩個極端:一個是極端對稱、美術化,一個是極端變形、誇張。而到清代之後,各書法的發展都已經趨于極緻,很難有改進提升空間。此時吳昌碩進行了創新,将大篆與小篆寫法相結合——用大篆粗細不一的線條來寫小篆字形。随後的趙之謙則在創新中沿用小篆的字形,但在用筆方面,未用常規小篆的筆筆中鋒寫法,而幾乎每筆側鋒鋪毫。
李廣輝教授又抛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将現有的書法寫出新的高度?從前人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獲得啟示——融合。将不同字體的筆法、線條、結構均進行融合,就是一種創新。書法的創新并非指憑空出現的新的字體,而是一種混搭式的結合,在先前出現過的字體上進行調整。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繼承與發展同步進行,前人的基礎加之後人的變形,書法的發展才能呈現出生機與活力。如若不講究法度,毫無根據,随着自己的心性胡亂改動,則是那類我們稱為“江湖書法家”的人。
緊接着,李廣輝教授對隸書的特點做了簡明概述,指出隸書亦能給人很大的創造空間。而同是隸書,《曹全碑》與《張遷碑》各有千秋,不同的書法體現不同的性情。在漢代隸書發展得如此好的條件下,留給後人的又一難題——如何改進?在這一點上,各大家取法各異,金農将《張遷碑》寫得更方正、緊密,而鄧石如的則更顯斯文,徐三更則把賦予了靜态字體更多活動因素,筆畫較為靈動。這些都體現出書法的樂趣之一——在共性裡尋找個性,流露出個人性情的異同。關于美的标準,并無唯一性。
李教授提出書法講究對比、講究藝術、講究性情,也兼具階段性。他提醒大家剛開始學習仍需遵循大家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的原則,從平正到險絕再回歸平正,感受書法的規則語靈動變化,靈活運用。
曆史上最晚出現的楷書與今天的楷書仍有不同,唐以前的書法重視作對比,作者們往往想接近自然筆勢,就像人有高矮胖瘦,字也不應當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樣子。楷書鼻祖鐘繇的書法即富有靈動感,講求自然之美,藝術性特征明顯,而後繼的書法家如衛夫人也往往缺乏個性。在唐朝時過分講究統一的前提下,書法家如歐陽詢和顔真卿,其作品風格趨于相同,盡管存在差異,但字體的對比性不強,大體還是走向單一。這也可能受個人家庭背景的影響,從而影響個人性情,進而體現在書法上。
跌宕飛動,盡在筆尖
最後,李教授再次提到了書法作品“好看與否”的标準,書法評判走向兩個極端,外行看好看,内行看門道。究其原因,李教授指出:美育普及力度仍然不夠大,書法美學知識推廣還不夠。随着學習書法的深入,單一、規則的書法形态可能不再具有美感,而書法美學知識的學習的加強也将有利于書法鑒賞能力的培養和美育能力素養的提升。李教授鼓勵大家嘗試書法,但并不要局限于某一種字體的學習,因為長此以往可能産生審美疲勞。除了寫的練習之外,看書也是一種提高審美書法的審美方式,大家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獲取,如去美術館參觀、看字帖、網絡學習等。
如今,人們對漢字書寫的藝術追求更加強烈,因為書法是中國人襟懷、品格、學養和才情的總和。書為心畫、字如其人,這種比喻,隻有中國人才能真正感覺到。書法情結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國人一個揮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園。
李廣輝教授的分享結束後,邱春安老師與李廣輝教授進行了簡短的交流,對本次分享會的内容作了總結,并再次向李廣輝教授表示了歡迎和感謝。

會後合影留念
李廣輝教授簡介:
李廣輝,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黨員,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廣州大學客座教授,全國80後書家藝委會委員,廣東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廣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天河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梅州日報書畫院副院長,輝師書法教育院長,鶴山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墨池學院導師,國展訓練營導師。廣東省評論家協會提名“嶺南霞光——國展精英二十家”,廣州市書法家協會提名“青年書法十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