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7日下午三點,著名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副會長、我校雲山講座教授畢飛宇老師在我校七教水上報告廳給廣外師生帶來了一場生動而富有啟發性的講座。我院院長陳彥輝、黨委書記李和民、副院長李斌及衆多老師出席本次講座。陳彥輝緻開場辭,簡要介紹畢飛宇取得的成就并對其此次前來表達熱烈歡迎。

陳彥輝慷慨緻辭
畢飛宇先為同學們普及了一些基本文學常識,并簡要介紹《阿Q正傳》産生的時代背景——中國正遭受百年屈辱并尋求着變革和生存。他提到: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祛侮”思想與魯迅創作小說的目的是相互聯系的,魯迅的哲學是“小腿哲學”,他寫小說不是為了成為小說家,是想讓中國人“站起來活。”

“當時的小說和小說家地位都很低下,正是魯迅白話小說的出現讓小說地位提升。”
話鋒一轉,畢飛宇開始剖析《阿Q正傳》中<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兩章。阿Q的形象展示了那個封建和革新交織的年代,中國基層的倫理是“強欺弱,弱欺更弱”。阿Q這個“三無”人物(無姓、無名、無歸屬地)是一個巨大的涵蓋,是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狀況的折射。同時,畢飛宇高度肯定《阿Q正傳》的創作,并贊揚魯迅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标杆式人物。
随後,畢飛宇從阿Q的作風問題和阿Q與吳媽的關系兩個角度出發,進一步啟發同學們明确小說的主題:魯迅對封建愚昧的儒家文化禁锢人、折磨人的可怕現象進行揭露和鞭笞。
通過小說中小尼姑“斷子絕孫”一語,畢飛宇強調推動小說發展的要素的重要性。“從前往後讀作品,從後往前讀作者”,他建議同學們嘗試從後往前的閱讀方式深入學習小說創作的過程。

講到阿Q頭上的疤和六次“優勝”,畢飛宇興緻盎然
畢飛宇講到阿Q幻想自己在革命中的“殺人問題”,以阿Q先殺同一階層的人為證,結合法國資産階級革命和著名小說《局外人》,啟發同學們了解魯迅創作阿Q的時代意圖:中國人要“祛侮”,不能依靠舊文化,更不能指望阿Q這一類人。
随後,畢飛宇對小說結構和人物關系進行梳理:小說是圓形結構,阿Q是人物關系的中心。在這個封閉的系統裡,他和周邊的人都是敵對的單向的關系。根據鏡像理論:人需要從他人身上閱讀自我和感受世界。阿Q沒有與他人正常的社交關系,更無法認清這個現實世界。畢飛宇認為:阿Q的人生等于零,他隻是一直沿着自己的内側,從勝利走向勝利,在自己的心中得到了荒謬的精神勝利。
畢老師邀請學生上台讀書,一同感受文學魅力

學生進行現場提問
演講結束後,畢飛宇耐心細緻地解答了現場同學的問題。根據提問解釋了自己選擇圍繞魯迅先生的作品進行演講的原因及魯迅先生一直以來的創作風格,并謙遜地表達了自己隻是代魯迅先生說話,希望能為學生們解讀《阿Q正傳》和寫作帶來一點啟發。

同學們認真記錄畢飛宇老師的精彩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