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給生活加塊濾鏡——記王蒙“永遠的文學”主題講座

發布時間 : 2016-09-27 點擊量:

  本網訊 926日周一下午三點,著名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王蒙先生在我校第六教學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早在講座開始前一小時,報告廳門前已經排起長龍。同學們耐心等待,隻為一睹大師風采。為表達對王蒙的尊重和敬仰,校長仲偉合親自擔綱主持大任,在講座開始之際親手為王蒙頒發名譽教授證書。

仲偉合校長主持本次會議

仲校為王蒙先生頒發證書

講座上,先生從多方面分析了文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以及文學對文明生活的推動,也細說了為何“最缺乏直觀性”、“弱點最明顯”的文學在文藝方面反而占重最大,并闡述了自己同文學的淵源。

一開場,先生表示,“永遠的文學”這一演講主題來自于他自己和文學的淵源。先生在小學初啟蒙時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學——文學有給世界命名的作用,文學讓世界不再陌生。同時孩提時代的經曆讓先生總結出文學溫暖的一面:故事讓黑夜不再可怕。先生巧妙地利用一千零一夜的例子,提出故事并不僅是供給孩子的慰藉,也是對生命的愛憐。

縱然生活艱難、理想遙遠,但文學能使生活變得美好。先生認為“先有愛情詩,才有愛情”,愛情是文學幫助鑄造的。先生用幽默的語言舉《紅樓夢》、阿Q為例,對比了文學對人産生的影響,淺顯而深刻。另一個文學“過濾器”則體現在詩中:先生提到在古詩中,詩人們對風景的描述僅寥寥數言,聽起來便令人舒服、充滿樂感、“過濾”了不美好的東西。“為了讀詩,下輩子盡可再做中國人。”先生滿懷熱忱說道。

先生動情發言

文學最大的弱點是缺少直觀性,不比其他文藝作品如攝影、電影等可以讓人有直觀的印象。但先生認為,這最大的弱點恰恰是文學的優點。近年來,多媒體、技術的發達吸引了大批本屬于文學的受衆,甚至于有嘩衆取寵者聲稱“文學要滅亡”。然而文學的表達形式——符号的功能是直觀性的東西所沒有的。符号更加純潔,符号對發展人類的思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可說是永久的。先生說,文學的非直觀性使文學特殊,使文學脫穎而出。直觀所見都是具體,而我們從具體中産生抽象、從有限中創造無限,其中的無限可能,正是文學。

所以,先生總結,他不贊成對文學入迷——這有點畫餅充饑的意思——但文學這個活動很美,一個愛文學的人是幸福的。

講得興起,先生渾然不覺隻坐椅子一角

演講結束後講座進入互動環節,觀衆們熱情踴躍舉手發言,其中不乏精彩的提問,先生也一一睿智應答。對于年輕一代在“文學的永恒”上可以作出什麼貢獻,先生表示喜歡讀文學作品已經是最大的支持——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讀者來說,這都是一個良性的循環。而對于今日文學門檻的降低、人人都可發文出書的現象,先生沉靜地回答:“信息的便捷化影響了文學的水準。某些作品可以赢得點擊率,但無法赢過時間。”現場更有從華師慕名而來的同學提問文學的存在是否已不僅限于書本文字之内、更應存在于生活之中,先生肯定了他這一說法,同時提出生活中的文學同真正文學的高峰不同,在生活之上讀到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更理想的狀态。

觀衆進行現場提問

在問答環節最後,本校老師結合先生對村上春樹的姓名與文學相關一說,巧妙問其名字是否與文學有淵源。先生當即回憶起往事,原來“王蒙”一名是當時尚在北大念書的父親的同窗、詩人、散文家何其芳先生所起。何先生其時正在研究小仲馬、茶花女,并從中得到靈感,遂起此名。關于老師提到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一打诨語,先生引例冰心先生所刻“是為賊”名章,稱“是為賊,其實是嘚瑟!”幽默話語引得滿堂大笑。先生也動情地表示,若是十年後他可刻一枚“是為盜”章,當再訪廣外。仲偉合校長也邀請先生在“九十二歲、一百零二歲、一百一十二歲時再訪廣外!”頓時掌聲雷動。

現場觀衆熱情高漲

“現在的學科越來越傾向應用化,但我們仍然要擁有欣賞文學的能力。”仲偉合以此話作為講座結語,而王蒙先生的聲音猶在耳畔:“文學是永恒的,比人生長久,比生命更遠。”

仲校寄語廣外學子熱愛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