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對話|伍華星:摘一顆野莓,同時遙望遠方

發布時間 : 2015-10-28 點擊量:

  “GPA4.0、多次獲得校級國家級獎學金、描繪出大型話劇《梁宗岱》、保研至複旦大學……”這些出現在多數人夢境的場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創意寫作1201班學生伍華星身上。走近他,就像走進一個平凡而又不凡的世界。  

 

學海無涯,用目标作燈塔

 

大學是個十分廣闊的舞台,有足夠的餘地讓你施展拳腳;然而,這也像個浩瀚無邊的大海,讓人找不到前進的燈塔。也許很多人一開始就野心勃勃,追求做一個全能的人,學習不能落下,社團都想參加。他們承載一切背負一切往前走,試圖征服這片大海。殊不知背負的東西越多,越容易失去前行的力量。

 

伍華星剛進大學時,也曾感到迷茫,沒有人告訴他如何渡過這片汪洋,他也找不到路标。但是逐漸地,在社團與學習的忙碌更替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我一開始沒有目标,隻是順着路走,偶爾欣賞下風景,頭戴簪花地跑。當前方的道路漸漸地明朗起來,我就認定我要走的是這條路,最終也堅持走了下去。”

 

對待生活,永葆好奇之心

 

20149月,伍華星憑借着優異的成績,踏上了交換生的旅程,公費赴台灣義守大學學習一年。在這段時間裡,他見證了形形色色的生活,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人。交換結束後,他把所有覺得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整理成了一部作品集,叫《擺渡人》。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在台灣遇到的一個聾啞老師,我稱他為‘命運大師’。因為他能看透很多東西,也能和我分享很多經曆,讓我了解到很多台陸之間的隔閡與差異。”這些經曆也給伍華星帶來了更多的寫作源泉與生活靈感,讓他更享受每一天,做出更大的進步。

 

許多人總是追求更有意思更特别的日子,可是往往卻找不到這樣的生活。其實正如伍華星所說的,生活從來都在那裡。有些人習慣過着三點一線的日子,每次要寫什麼東西,就開始在自己腦袋裡翻箱倒櫃,即便底朝天還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隻要留意一下,每天從你身邊飄過的白雲,在路邊搖擺的花朵,無一不是寫作的素材。聽着汪峰的《石頭在歌唱》,走在道旁,感受陽光的倒像,光影亦成歌。對待生活,就應該保持一份好奇心和陌生感。

  

 

助人自助,生命影響生命

 

即便優秀如他,伍華星也從來沒有把目光全部聚焦在自己身上。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助人自助,以生命去影響生命。”在高考結束後,他和幾位同學下定決心建立一個公益組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别人。因為他相信,影響是雙向的。“比如說你幫助了某一個人,你給他帶去了新的觀念。他同樣會潛移默化,也給你帶來一個新的觀念。這是一個互相革新和更新,雙向流動與輸出的過程。”這也是當今越來越多人加入志願者行列的原因。

 

如今,伍華星已經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的團隊在這3年裡,共開展了6志願公益項目和行動計劃,個人志願服務時間累積超400小時。他們,真正地用行動做到了助人自助。

 

馬克•吐溫有一句話:“當你去爬山,在路上看到了一顆美味的野莓,你要去欣賞它。但是要記得,你當初并不是為了這顆藍莓而出發的。”在大學四年生活裡,他一直用這句話提醒着自己,不忘初心,始終向前。

 

生活不是要求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做到十全十美,而是努力去把一件事做到極緻。有些人在路上遇見野莓,興高采烈地摘下,活蹦亂跳地下山去;就好比有些人找準了自己要走的路,走着走着,卻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而伍華星,永遠隻對着一個方向出拳發力,榮譽之下,也從未停歇。做話劇,就要做到自己的極緻;做志願,就要做到對得起自己;搞學習,就要發揮自己的全力。他想摘下野莓,也從不忘遙望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