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12日下午,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郭熙莅臨我校進行題為“漢語教學類型的劃分與漢語國際教育”的學術交流。“我們以前都喜歡從微觀的層面來談論漢語教學,但漢語教學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和類型?為何要對漢語教學進行認識?它對我們有什麼啟發?”郭熙教授開篇就抛出了一系列問題,并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從宏觀層面為在場的師生帶來了一場内容精彩的演講。
郭熙從漢語教育的名稱着手切入主題,明确指出了傳統漢語教學分類的缺陷。他指出漢語教學本身具有傳統分類的困惑,不僅專業名稱多樣,各學校開設漢語教學專業的學院名稱也不統一。另外,由于民族和地域的差異,即使同是外國人、中國人、華人,語言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華裔的學習速度和質量明顯與外國人有所不同。帶有一定“母語基因”的華裔發音沒有洋腔洋調,漢字書寫也比外國人要高出好幾個層次。
郭熙教授細分漢語教學類型
此外,在“對外”漢語内部又有華語教學和漢語教學兩個分支。“華文教學和漢語教學是兩個相近的概念,但它們是有區别的。漢語教學的内容偏重于交際工具,而華文教學的内容除了有交際工具之外,更注重認同教育、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教育。”郭熙精辟地闡明了這兩者的區别,并認為漢語國際教育是不能簡單地看作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将其正确分類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目前的漢語教學,郭熙提出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教育目标,并反複強調了“認同感”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他談到在海外的教育實驗中,華裔學生經常被要求做一些基本結構操練,因而提不起興趣。“很多人說華裔學生學習不刻苦,是因為你沒有給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光從語言應用的角度進行教學,認同作用非常重要。”
漢語運用中,有許多實例都能反映“認同感”的重要性。在我國七大區方言中,唯有客家方言是以人群命名的,正是因為客家人有一種認同意識。再如在介紹航天員劉洋時,寫“第一個華人女航天員”比“第一個中國女航天員”要好,前者更能突出一種認同感,能她擁有自豪感,也更利于實現語言教育的目标。
對外漢語系主任嚴修鴻參與讨論
在談及漢語教育的“三大分野”時,郭熙把它劃為了針對中國人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針對海外華人的民族語言教學、針對其他外國人的外國語教學三個部分,分别稱為國語教學、華文教學和中文教學。他特别指出,國語并不隻是漢民族的語言,國語教學針對的是說漢語的相關民族。他形象地把華僑比作家人,把華人比作親戚,把非華人比作朋友,因此在這幾種群體中,需要不同的教學手段和目标。而在三種教學中,華文教學相對更強調觀念文化和知識文化,旨在讓學生傳承價值觀。關于華文教學的開發前景,郭熙認為我國應更加重視對華僑的華文教育。在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中,海外華裔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但國内關于華文教學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推廣華文教育對我國的外交事業也十分有利。
“三分”在社會政治文化上和語言教學上都有極大的意義,它利于加深公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意識以及華僑對母語教育的重視,也有助于加強國語教學的針對性、重視華文教學的多樣性和中文教學目标的集中。郭熙預言今後的世界是一個雙語教學的世界,雙語化是一個必然趨勢,所以漢語國際教育的前景非常廣闊。
現場聽衆積極提問
講座結束後,有同學對他提出的前景廣闊表示懷疑,并就漢碩學生的就業前景提出疑問。郭熙語重心長地教導學生要改變就業觀念:“事業前景廣闊并不等于就業前景廣闊,現在已經不是拿文憑換工作的時代,還是要靠紮實的功底。隻要你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不愁找不到工作。”他鼓勵學生說,海外的就業前景是很廣闊的,希望學生們能到海外當志願者,并坦誠傳播文化需要在海外紮根的勇氣。寥寥數語,便為在場的同學指點迷津,撥開了眼前的雲霧。
本次著名教授論壇由我校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主辦,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與留學生教育學院承辦。留學生教育學院院長梁學宏主持了講座。出席此次講座的有我校副校長方凡泉,副處長謝文新以及各學院師生。講座上,方凡泉還向郭熙贈送了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