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廣外新聞網 “天才遠在天邊,普通人近在眼前。地,系連着過去的記憶,也系連着今日的呼吸。”11月19日下午,人文大講壇2014年之第三講在北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開講。台灣著名詩人蕭蕭為同學們講解如何書寫普通人的故事,精彩地剖析了地與文學的密切關系。講座由學校黨委宣傳部主辦,圖書館承辦,太阳成集团tyc234cc協辦。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劉海玲主持講座。
劉海玲主持講座
“天才很重要,但比天才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蕭蕭以張愛玲《自己的文章》裡的一句話開篇,指出天才總是備受矚目,但是天才有多少?在天才的周圍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故事又該誰來書寫?由此,“采集誰的故事” 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
他表示,要知道采集誰的故事就必須明确什麼樣的故事值得采集,無論是專業領域的學習典範,令人感動的品德情操,還是慶典的曆史記錄,值得留下的時代印記,亦或是單純喜歡、片刻有感的人或事都會有其記錄的價值,“即将消逝的行業正面臨衰落,或許你的筆觸可以記錄曆史,鍛造傳奇。”蕭蕭認為,着眼自己熟悉的土地,尋找平凡普通人故事中的人性,把整個有高度、有廣度的世界看成與故事裡的個人在同一個層面。故事的書寫沒有隔閡,隻需要一種開闊的胸懷,自然能夠取得個人情感和人類社會傾向間的平衡。
蕭蕭解讀文學創作
談到創作方法上的問題他指出,文學将對象陌生化後再去書寫,或許在過程中會有新奇的發現。他也提到了創造意象:“如果要寫我們和媽媽之間的愛,這裡的‘愛’是意,如何表達這種愛則是‘象’。”文學旨在用具象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講到創作的三維效果時,他強調了團隊的力量和作用:“你的書寫對象中任何一方面的特質都會需要不同程度地挖掘,因此,在獲取不同資料時需要不同的人。”
“有時,别人一兩句話,可以傳神地表現創作對象的個性、作風、作為。”蕭蕭提到,材料的搜集有文字材料、口頭信息、實物圖片等多種渠道,其中、要注意利用延伸的、發散的、精髓的資訊和信息。他主張采集真實事件,書寫完整的故事,描寫形象鮮明的人物,從而使故事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指出,故事的采集寫作有一定的原則,内容啟發人心、結構扣人心弦、傳主人格傑異、結局出人意表。同時,有原則必有例外,例外有時反而成為原則。他鼓勵大家書寫可以讓讀者奮起又可以引人深思的故事,為自己打開一個書寫方向,為自己的文學生命開創一個時代。
講座現場
附:主講人簡介
蕭蕭(蕭水順),1947年生,台灣彰化縣人。現任台灣明道大學中文系主任,東吳大學、真理大學“現代詩”、“現代文學批評”課程兼任教授。十六歲步入詩壇。一生戮力于現代詩創作、評論及推廣的工作。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與張默編選《新詩三百首》,成為台灣各大學“現代詩”課程必備之教材。代表作品有詩集《悲涼》、《毫末天地》、《緣無緣》、《雲邊書》;詩評論集《鏡中鏡》、《燈下燈》、《現代詩縱橫觀》、《現代詩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