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鳳鳴雲山”系列活動之“雲山之星”風采展】曹岚竹:學習是一個負重的過程,我還不夠

發布時間 : 2014-12-23 點擊量:

文管11級的曹岚竹拒絕别人給她貼上“學霸”的标簽,每一次“進擊”的背後,都是她踏踏實實、毫不摻水的努力和堅持。    

“學習是一個負重的過程,我還不夠。”正如在自己微博裡寫的那樣,她謙虛,卻又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該做什麼。  

   

“我隻是踏踏實實地做該做的事”  

由于大二大三一直擔任學委的緣故,與大多數人的“不逃課無青春”不一樣,曹岚竹着實有些“乖”得過分。除非實在有要事,她基本上沒有逃過課。即使是最枯燥、出勤率最低的馬原和毛概課,她也會準時坐到教室裡,隻不過會在課上看看自己想看的書。平時認真上課,課下完成相應的作業和presentation(課堂展示),考試周之前好好複習——這仿佛已成為了曹岚竹學習的基本節奏。“其實挺簡單的,我就是該上課時就好好上課,期末的時候就認真複習。”在與記者分享經驗之談時,曹岚竹有些輕描淡寫地說道。  

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一向以作業少、課程輕松聞名,老師布置得最多的作業就是閱讀各種各樣的作品。而曹岚竹無疑很享受這個過程,即便是讀到不喜歡的現當代文學的短篇時,也能靜下心來讀完這部作品。這種濃厚的興趣就成為了她學習動力的源泉。  

“至少我們畢業時會比别人多看一些中文作品嘛,這樣也不枉為一個中文人。”她說。  

大一剛進大學時,曹岚竹并不清楚自己在班上的定位,所以也沒有要拿獎學金的意識。但在大一第一學期的期末考中,她憑着紮實的學習功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班上拿到了第一名。這成為了她之後連續三年拿下第一的一個“契機”。因為對自己的定位有所改觀,就有了想要保持第一的念頭。曹岚竹對自己的要求不斷提高,從此她在拿下第一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拿了獎學金父母也會高興。”曹岚竹坦言讓父母開心也是很重要的動力來源。  

曹岚竹很認真的和記者算了一筆賬:學費是按學分來算的,學分分布在不同的學年,平均到每一個學年的學費就要四千多,大四基本沒有課卻也要交學費。她自己打趣道,好好學習的動力之一是不想浪費學費,不想浪費每節課老師帶來的啟發。  

大一下學期時,社團換屆和雙學位的選擇接踵而至。同時兼顧學業和社團意味着非常忙碌,和很多人的顧慮一樣,她也一度糾結。但最後她選擇留任了校團委的辦公室副主任,也選擇了商英的雙專業。課業繁重,做了管理層任務不斷增多,在這段“忙得飛起來”的日子裡,她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曹岚竹仍保持着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在白天她主要把精力放在社團活動的組織和安排上;而在晚上,特别是在九點半過後的這段時間,她會把學習上的問題處理好。  

“九月和十月是最忙的時候。那時要負責迎新,像是學校門口的那個充氣大門就是我當時負責的。物資來了要考慮之後如何布置,還有志願者的招募和掃樓宣傳,新生軍訓的時候招新工作也要開始,一面二面的時候大家篩選簡曆時可以讨論到淩晨三四點。”曹岚竹戲稱自己每一天都像陀螺在旋轉,但轉着轉着也就習慣了。到了十月份,雙專業開始上課,她經常晚上上完課就要去開例會。在平時也有很多臨時性下達的任務需要她緊急處理,比如在泰國公主來之前要安排人去插校道上的彩旗,在有活動時要安排搬幾箱水去雲山會堂。面對這些滿滿的行程,曹岚竹說:“我還是那句話,該幹什麼的時候就幹什麼。”  

她向記者提起自己有一個專門用來記錄日程的本子,本專業、第二專業和社團的會分開記錄,上面标明着專業課的作業的deadline、社團各項任務的分配情況。當她适應了這個節奏之後,被排得滿滿的生活也變得有條不紊起來。  

   

年輕的時候,盡管去經曆吧!  

大三的時候,曹岚竹曾作為交換生到台灣靜宜大學留學一個學期,但在報名參加留學前,她也曾“糾結”過。不過,正如她的一位師姐曾跟她說的“年輕的時候,盡管去經曆吧!”後來,她前往台灣,去打開自己的眼界,去體驗不一樣的青春。  

憶起在台灣當交換生的歲月時,她的眼睛都閃着激動的光:“在台灣的四個月是我大學四年最開心的四個月!”  

曹岚竹談到台灣的學習氛圍和大陸的學習氛圍差别較大。在台灣,會感受到比較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同學們也顯得比較溫暖、可愛、随心,幹自己喜歡幹的事。平時他們會組織去海邊春遊,周末去看演唱會,會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他們自己喜歡的興趣和愛好上。而在大陸的氛圍就比較緊張、認真,學生們也都更在意自己的分數。可能也是受到台灣“不瘋狂不青春”的氛圍影響,在台灣度過的一個學期中,她幾乎每周都會自己找攻略在寶島不同的地方遊玩。台中、台北、高雄、阿裡山、日月潭……曹岚竹基本上把整個台灣遊了個遍。台灣的文化設施比較齊全,文化活動的成本也比大陸這邊廉價很多,因此她也有了更多去看話劇、巡回演出的機會。  

在路上見識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體會不同的生活方式——曹岚竹把這段經曆概括為“進學、修德”,每天都活得很感恩快樂。  

但是她也始終秉持着“該學習的時候就學習,該玩的時候就出去玩”的信條。曹岚竹把自己的課表安排在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三,用剩下的日子和室友出遊。這就意味着在這三天裡她要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在台灣,她也會因為作業而熬夜,“尤其是presentation,台灣那邊要求更高,因為他們要求尊重版權,就連引用一張圖片都要标明出處。”為了不給台灣師生留下不好的印象,面對作業,她會“嚴陣以待”。  

除了這段特别而又寶貴的“交換生”生涯外,曹岚竹還參加過很多學校的大項目,例如《宗岱的世界TED×GDUFS、三下鄉等等。在不同的經曆中,發生着不同的故事,你會認識不同的人。然後,在不同的人身上,你會看到許多别人的故事。通過别人的故事,你會知道:原來生活還有這種活法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活得不一樣。”曹岚竹在這些活動中結識了很多朋友,也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正是由于不斷地去經曆,她也從中獲得了一個更豐滿的自己。  

“這些經曆把我鍛煉成一個更好的自己。”她如此說道。  

   

“我的規劃不會成為你們的規劃”  

“繼續讀研的話無非是想要文憑,或者希望這個專業能讓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麼,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曹岚竹坦誠地說在她大二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以後會從事什麼工作。由于那時還沒有工作壓力,就寄希望于能在台灣能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當時,曹岚竹希望在文化領域有所發展,想要從事類似活動策劃專員的工作。但從台灣回來以後,她依然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麼樣的工作。看到身邊的同學開始忙着實習,開始忙着考托福雅思準備出國,她就萌生了想要繼續讀研的念頭。  

在寫讀研的申請材料時,“為什麼你要選擇這個專業”和“在衆多的申請者中我們有什麼理由留下你”這兩個問題讓曹岚竹有些無從下筆,卻令她對讀研産生了新的思考。  

“你應該先要想好一個方向,然後去這個領域嘗試着做做,再去看看這個崗位需不需要你去讀研。”在衡量讀研和工作這兩個選擇時,曹岚竹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就減少了讀研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也避免了讀完研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在工作中逐漸發現自己所在的崗位真正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會讓自己的目标更加清晰。同時,如果選擇讀研究生的話,以後的就業道路相對于本科生會更窄。“學曆越高,就業領域越受局限。”她理性地分析道。  

在被問及以後的規劃時,曹岚竹卻收起笑臉認真地說道:“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我的規劃不會成為你們的規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你可以活成一個圓形的瓶子,也可以活成一個正方形的杯子,沒有必要有一個模子來指引。我能做的也隻是分享我的經驗,讓你們少走些彎路而已。”  

在正确的時間做正确的事,不斷地去經曆、去感受,去鍛煉、豐富自己的靈魂,曹岚竹一直在自己的路上。無論未來是一腳踏入工作,還是選擇繼續深造,她永遠有自己的節奏和步伐。堅定、踏實而從不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