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生管理 > 學工動态 > 正文 學工動态

張新科教授:《史記》學在中國

發布時間 : 2011-03-28 點擊量:
 

本網訊  3月27日下午4點 ,“中文論壇” 第15講迎來了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新科教授。本次論壇主題為“《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張新科教授現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他用簡潔明了、條理分明的講解方式,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史記》的獨特魅力。他的講解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簡析了《史記》文化價值,第二部分梳理了《史記》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史記》的價值與内涵

張新科 教授首先抛出一個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史記》為啥能成為一門學問呢?” 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它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史記》描繪了廣闊的曆史畫卷,它不僅體現着太史公突破傳統、如實記載的史學精神以及“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理想,同時還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思想”和積極進取、頑強不屈、敢于革新、憂國愛國等不朽的民族精神,可謂是“史家之絕唱”。它雖建立于曆史真實的基礎之上,“帶着鐐铐跳舞”,卻通過出色的心理刻畫、精彩的細節描繪、獨特的個性化語言,以及飽含太史公強烈的思想感情,成為文史結合的典範,不愧為“無韻之離騷”。項羽、劉邦,李斯、張湯,曆史人物栩栩如生,而 教授信手拈來,娓娓而談;《貨殖列傳》、《酷吏列傳》,《秦楚之際月表》、《六國年表》,曆史材料清晰再現,而 教授點撥智慧,字字珠玑。

二、《史記》學在中國

漢魏六朝時期《史記》研究開始萌芽,唐宋時期《史記》研究奠定《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地位,元代《史記》被搬上了戲劇舞台從而得到更為廣泛的宣傳和傳播,明代以評點《史記》為特色,清代《史記》學臻于成熟而達到高潮,無論考證還是評論都取得不俗成就。近現代《史記》研究經曆了“西學東漸”的洗禮,考證更上一層樓,評論更為系統化。而當代恰是《史記》研究之興盛期,建國至今六十年,成果最為輝煌,遠遠超過了古代。《史記》學的發展 曆史經張 教授之梳理,一氣呵成,經脈貫通。

《史記》在當代已成為一門顯學而越來越走向了興盛:更多的學術研究領域被挖掘,如美學、教育學、天文學;對《史記》問題的研究更為深入,研究隊伍更為壯大,研究方法也在不斷改進。當然, 教授特别指出,《史記》在當代真正成為一門學問,離不開前代大量研究成果的積累,而《史記》學體系的建立以及對《史記》的更為系統的探讨,需要更多的中國學人筚路藍縷,不懈耕耘。《史記》學應該形成,應該由中國人好好去做,也應該由中國人坐第一把交椅。 教授呼籲中文研究生,加入《史記》學的行列,為國争光,為這門學問做出自己的貢獻。《史記》在中國,《史記》學,也應該在中國。

太阳成集团tyc234cc院長陳彥輝、黨委書記李和民、副院長劉小平,以及 陳桐生 教授、 郭德茂 教授、 路成文 教授、 左岩 博士,2010級中文研究生,共同參與了本次學術論壇。